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從草鞋印到車輪痕的路

2025年07月02日14:5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小甸鎮,這是一片浸潤著歷史與紅色基因的土地。記憶裡家鄉那些蜿蜒伸展的道路,從泥濘到坦途的蛻變,不僅丈量著土地的厚度,更串聯起一個跨越百年的時代奮斗軌跡。

兒時的記憶裡,從鎮裡到村裡那段十幾公裡的路總是沾著晨露的泥濘。每逢梅雨時節,鄉間小道便成了真正的“水泥路”,鄉親們出行極為不便——膠鞋被泥漿牢牢吸住,不時發出“噗嗤”聲。有調皮的小孩在路中間挖坑,不知情的人一腳陷進去,膠鞋裡灌滿泥漿,那滋味別提多難受了。從村鎮前往縣城,要麼繞遠路,要麼搭乘瓦埠湖輪渡,物資運輸相當困難。鄉親們的生活被這泥濘的道路束縛,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貧窮的陰影像一道難以沖破的枷鎖。而就在這片土地上,1923年寒冬,曹蘊真、徐夢周、魯平階等8名黨員在小甸集小學的陋室中,腳踏草鞋、肩披風雪,宣告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他們在簡陋的學堂裡舉起黨旗,草鞋踏過泥濘的鄉間道路,不畏艱難險阻,在江淮大地上刻下堅定的足跡——以教師的粉筆為矛,以草鞋丈量的土地為戰場,將信仰的種子播撒在苦難深重的土地上。他們的精神如同刺破陰霾的曙光,照亮了家鄉人民前行的道路,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不屈的力量。

不知從何時起,泥濘的土路被鋪上一層石子——先以大石頭打底作為地基,再覆一層小石子。可時間一久,上面的小石子磨沒了,路面變得坑坑窪窪。人走在上面硌得腳底疼,車輛碾過更是顛得“一蹦三尺高”,短短十幾公裡,感覺能把骨頭顛散架,鄉親們親切地稱它為“按摩路”。即便如此,石子路的出現還是給家鄉帶來了變化:與外界的聯系逐漸增多,人們的視野也跟著拓寬。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家鄉人民積極響應號召,憑借勤勞的雙手和智慧辛勤耕耘。一些人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經濟作物﹔一些人貸款買了中巴車,做起客運業務﹔一些人投身小生意,走街串巷叫賣商品。就這樣,石子路見証了第一台電視機出現在供銷社櫥窗,第一台拖拉機開進村裡,更見証著小甸特支的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壽縣兒女繼承革命先輩的開拓精神,家鄉的經濟有了起色,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貧困的陰霾開始消散。

2005年,我懷揣憧憬踏上參軍入伍的道路。時隔數年,第一次從部隊探親休假,發現家鄉的石子路已變成平坦的水泥路。平坦的路面不僅讓出行告別顛簸,更讓“要想富,先修路”的箴言變成現實。父親高興地告訴我:“這是國家的‘村村通’工程,現在不論到哪裡,都是這樣的水泥路,到鎮上騎電瓶車半小時能跑個來回,路好了,日子就越來越有盼頭了。”是啊,路好了,日子就會越來越好,我的家鄉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就是最好的証明。眾多黨員干部傳承小甸特支精神,走村入戶,精准幫扶,與壽縣人民共同奮斗,終於在2020年成功摘除貧困縣的帽子,向全面小康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隨著全國經濟高速發展,家鄉人民逐漸富裕起來,每逢節假日,私家車就把並不寬敞的水泥路堵得水泄不通。2023年,家鄉啟動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道路加寬並鋪上柏油,雙向柏油路如同動脈貫穿家鄉全域。如今,放眼家鄉,濟祁高速、德上高速縱橫交錯,將壽縣接入全國高速網絡﹔壽縣高鐵站的動車呼嘯而過,讓千年古城融入“合肥半小時經濟圈”﹔瓦埠湖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新橋國際機場的航班直抵四海,讓壽縣與世界近在咫尺——屬於壽縣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全面貫通。依托這些現代化交通網絡,“南工北旅”戰略落地生根:南部工業園區機器轟鳴,新能源及制造產業蓬勃發展﹔北部古城、八公山、安豐塘等景區游人如織,楚風漢韻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而小甸特支的紅色基因,早已化作壽縣發展的精神密碼——從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駐村書記,到產業創新浪潮中的創業先鋒,都在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奮斗精神。

站在千年古城牆上,望著阡陌交錯的道路延伸向遠方,我忽然明白:家鄉的路不僅是交通的載體,更是歷史的脈絡。從泥濘小道上革命者的草鞋印,到柏油路上飛馳的新能源汽車﹔從肩挑背扛的艱辛歲月,到立體交通網絡的宏偉藍圖,壽縣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結著對信仰的堅守與發展的渴望。家鄉的路是一部濃縮的發展史,它見証了壽縣人民在黨的指引下,從貧困走向富裕,從落后走向繁榮,從“低頭避泥濘”到“昂首走大道”的偉大征程,也必將承載著壽縣人民的夢想,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邵明)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