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佛子嶺水庫”量級大調水

今年以來,安徽省降雨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旱情逐步顯現。
安徽省把提引長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外水”資源作為關鍵性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水源保障作用。通過淠史杭灌區工程、引江濟淮工程、駟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調工程四項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累計跨區域調水11.64億立方米,這相當於2個佛子嶺水庫的總庫容。
重大水利工程是“國之重器”,通過多目標協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安徽省通過“蓄、引、提、調、節”一體化手段,千方百計增加有效水源,確保城鄉居民用水安全,保障工業和農業灌溉用水需求。
1.9億立方米長江水搭“大電梯”
5月21日,位於合肥蜀山泵站樞紐的引江濟淮工程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監視輸水沿線泵站和節制閘的運行情況,實現對沿線輸水工程的實時控制、統一調度。
“屏幕上閃爍的標識顯示的是正在向亳州市調水,從5月19日開始,3天通過朱集泵站向亳州加壓泵站調水25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亳州市城區居民生活用水難題。”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調度運營中心工程師楊明明說。
據悉,5月份以來,亳州市無明顯降水,西淝河上段水位持續降低,目前已低於亳州加壓泵站最低運行水位,無法向亳州調蓄水庫供水。為保障亳州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省引江濟淮集團公司在5月19日收到亳州市500萬立方米調水量申請后,按規定及時啟動調水方案。
長江水如何到達淮河、繼而再輸送到皖北?蜀山泵站樞紐很關鍵。“蜀山泵站是引江濟淮工程八大樞紐中建設規模最大、揚程最高、落差最大的一座泵站。這裡通過6萬千瓦的亞洲最大混流泵站的抽提,每一秒鐘340噸江水被抬高12.7米,相當於四層樓的高度,成為長江水翻越江淮分水嶺的‘大電梯’。”合肥建管處蜀山泵站調水負責人高方圓表示,今年以來,蜀山泵站已累計運行1264台時,抽水總量突破1.9億立方米,不僅保障了沿線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也為農業灌溉和生態補水提供了重要支撐。
為保障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城鄉生活、生產和農業等用水需求,4月10日至22日,引江濟淮工程向淮河流域第一輪調水約0.6億立方米。5月2日至12日,引江濟淮工程向淮河流域再次調水1.31億立方米。長江水沿著蜀山泵站、東淝閘、西淝河北站等各級泵站輸送至淮河流域。
面對當前旱情,省水利廳密切關注雨水墒情,加強重點水利工程調度,做到水資源統一、規范、安全、有序調度。截至目前,淠史杭灌區工程、引江濟淮工程、駟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調工程四項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計跨區域調水11.64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合肥、江淮分水嶺地區及皖北地區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
向合肥日均供水超過200萬立方米
作為中國最大灌區之一,安徽淠史杭灌區通過六大水庫群聯合調度,為六安、合肥等地農業灌溉提供穩定水源,覆蓋超1000萬畝農田。
自去年10月份以來,淠史杭灌區降雨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積極督促灌區各縣區加強中小型水庫和塘壩蓄水管理,盡可能採取多引、多攔、多蓄等措施補充內部蓄水,增強抗旱供水保障能力。
據了解,淠河灌區自4月中旬開始持續以日均200萬立方米向合肥市供水,史河灌區於4月16日引水開始農業灌溉,杭埠河灌區自2月啟用龍河口引水工程以日均20萬立方米規模向合肥市常態化供水。“今年以來,淠史杭灌區三大渠首累計引水6.30億立方米,統籌保障合肥、六安城市供水和灌區水稻栽插用水需求。”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加強對上游大型水庫和內部庫塘蓄水監測,省淠史杭總局利用數字孿生灌區系統自動監測和人工測報相結合,實時掌握蓄水變化、提外水情況及水稻栽插進度等,為供水形勢分析提供基礎支撐。
淠史杭灌區以4000余處水情、雨情、墒情、工情及氣象監測站點為“神經末梢”,融合水情在線監測、衛星遙感、氣象短臨預報和灌區模型算法,構建起“空天地”立體感知網絡。系統可精准預測上游6座大型水庫未來10天的來水量,對1200多座小型水庫、20萬口塘堰按片區定量分析來水量,全面掌握灌區水源供水狀況,為水資源科學調度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有了數字孿生技術,我們配水調度‘更聰明’。根據水源情況,我們可以及時通報灌區供水形勢,指導各地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積極推廣水稻節水灌溉、農田蓄水保墒等措施,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說。
全面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淠史杭灌區探索出一條從傳統管理向智慧化轉型的創新發展之路,實現了“來水預報更科學、需水預測更精准、配水預演更高效、水量調度更可靠、供水節水更有力、渠道防汛更智慧”。
破解“靠天吃飯”困局
近年來,安徽省加快現代水網建設,為防洪、灌溉提供堅強支撐。安徽全省以長江、淮河、新安江以及江淮分水嶺東西向輸水通道——淠河總干渠—滁河干渠—滁河為橫,以引江濟淮、駟馬山引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為縱的“四橫三縱”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已基本構建,水網整體效能和綜合效益不斷提升。
去冬今春,因皖北地區無有效降水,淮北、宿州兩地河湖蓄水量日趨減少。同時,隨著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逐步投入運營,地表水取用量攀升,亟待通過外調水源進行補充。1月23日,淮水北調工程啟動調水工作,供應沿線各市、縣(區)生產生活等用水需求。今年以來,已完成兩輪調水,正開展第三輪調水。截至目前,已向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調水1.40億立方米。
“重大水利工程和現代水網的建設,破解了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局,有力保障了沿線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那麼,現代水網如何建?安徽突出聯網、補網、強鏈,實施水網重點工程,推動江河湖庫聯通,建設現代水網先導區,加快建成“縱橫江河擔綱、交錯水系織目、湖庫閘站系結”的水網總體布局,全面提升水災害防御、水資源調配能力。
今年,安徽省將持續完善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實施引江濟淮二期、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區建設、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窪地治理、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長江安慶銅陵河段治理等工程,接續推進淠史杭、駟馬山等現有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加強市縣水網建設,優化區域水網布局,強化干支協同、互聯互通,有序推進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加強城鄉輸配水工程建設,加快打通水網“最后一公裡”,推動各層級水網協同融合。(湯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