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鬆白鶴村:以水為筆 繪就興村富民新答卷

白鶴村頭堰坵。
走進宿鬆縣陳漢鄉白鶴村頭堰坵,翠竹挺立如哨兵,光滑的石壁倒映在清澈池水中,整潔的步道蜿蜒延伸,勾勒出一幅詩意的山水畫卷。
“這裡是白鶴河主河道的源頭!”村黨總支書記齊三國眼中滿是自豪。誰能想到,曾經一到汛期就肆虐成災、沖毀庄稼的山洪溝,如今竟變身成6口波光粼粼的景觀塘——6座攔水壩不僅筑起防洪屏障、滋養千畝農田,更以秀麗風光吸引八方游客,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2020年起,在陳漢鄉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白鶴村立足“北依磨聖寨山脈,南臨釣魚台水庫,白鶴河貫穿南北”的獨特地理優勢,以“親水、治水、保水、活水”為核心理念,對2.2公裡河道及沿河15個自然村水系進行系統性整治,全力構建“河庫相連、河塘相通”的生態網絡。
“河道治理推進到哪裡,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就改善到哪裡!”作為河長的齊三國見証了每一處變化,“以前看著臟亂差的河道干著急,現在走在岸邊,心情都跟著敞亮了!”如今的白鶴河畔,仿藤護欄古朴雅致,路燈照亮夜晚的步道,青磚鋪就的休閑長廊串聯起綠意盎然的綠化帶。沿河灘涂上,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搭起鄉村大舞台,2100平方米的桔趣園裡,柑橘飄香、健身器材齊全,30余塊農家菜園種滿新鮮時蔬,成為村民家門口的“幸福地標”。
白鶴村頭堰坵。
治水興產,水美民富。依托清澈無污染的山泉水,白鶴村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養與豆腐加工業。岩上組的朱愛軍曾是貧困戶,在村裡扶持下創辦黑土豬養殖基地,年出欄超百頭,產值50萬元,成為創業明星。在他帶動下,沿河涌現3個養殖大戶,年出欄500余頭,讓“水經濟”真正變成“錢袋子”。
水系治理后,白鶴村新增蓄水550立方米,帶動350余畝耕地調整種植結構,580畝茶園吐露新綠﹔1家手工豆腐作坊年產5噸,傳統美食煥發新生。漫步河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詩畫照進現實,曾經的臭水溝化作“生態聚寶盆”,村民們在文化廣場納涼、在桔趣園健身,笑容比春日暖陽更燦爛。
從“一灣死水無人問”到“一池活水富萬家”,白鶴村以生態水系治理為筆,在鄉村振興畫卷上書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不僅是河道的蝶變,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孫春旺 張迎風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