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基層治理有了更多“新”力量

2025年05月12日08:35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新就業群體具有活動區域廣、接觸人群多、信息渠道暢、傳播能力強的特點,參與基層治理能發揮獨特作用。近年來,安徽省不斷完善組織體系,豐富激勵措施,積極推動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合伙人”。

新群體有“大作用”

一位外賣騎手發來的一條微信,給了蕪湖市弋江區澛港街道學府社區黨支部書記胡小俊一個“重要提醒”。“他幫助我們發現了一處嚴重安全隱患。”胡小俊說。

學府社區地處蕪湖市大學城商圈,轄區內商鋪聚集,人流量大。有幾家銷售電瓶車的門店,為了吸引顧客,白天常把車輛放在路邊的停車位上。對此,街道和社區過去對商戶的要求是不佔道、不影響交通就行。

不過,今年初,外賣騎手鄧雪明發現了不妥。由於商戶車輛停放太多,佔據了充電樁位,很多市民沒法充電,有的甚至只能把車子騎到家裡充電,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鄧雪明第一時間向胡小俊反映了這一發現。

獲悉后,學府社區立即組織人員上門查看,督促商戶現場整改,並要求商戶此后不得將車輛停放在充電樁位。

“過去社區多是從市容管理角度對商戶提出要求,要不是騎手提醒,我們很難注意到這個漏洞。現在不僅大家停車充電方便了,社區還排除了一個安全隱患。”胡小俊坦言,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在社區治理中能發揮“大作用”。

正是看到了新就業群體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安徽省在大力推進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建設的同時,積極引導鼓勵他們參與基層治理,讓他們在與城市的雙向奔赴中收獲更強的融入感、歸屬感。

因為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在合肥經開區做了6年外賣騎手的羅仕權,很早就獲得了“社區俠”的稱號。一次送餐途中,羅仕權在樓梯間遇到一位老人正背著一袋大米艱難上樓。征得老人同意后,羅仕權一手接過米袋,一手扶著老人,幫他送到了5樓家中。

這讓羅仕權意識到還有不少老人需要幫助,尤其是那些獨居老人、高齡老人,面臨更多生活困難。於是,在此后送餐時,羅仕權會特別留意一些老人的狀況,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順便幫個忙只是舉手之勞,卻能幫老人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羅仕權告訴記者,為社區居民服務,讓自己有了更大成就感。

搭建平台聚合力

近年來,新就業群體日益壯大,職業特點是機動靈活,能夠像“移動探頭”一樣深入城市的各個角落。但在基層治理中,個人零星參與難以充分發揮這一群體的作用,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才能凝聚更大合力。對此,安徽省各地結合實際紛紛成立相應的組織,為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撐。

把新就業群體擰成一股繩,黨建引領是重要發力點。合肥經開區芙蓉社區有3個外賣和快遞站點,社區黨委經過摸排,發現一些外賣員、快遞員是黨員。為了更好引導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有效參與社區治理,去年9月,芙蓉社區黨委依托餓了麼藍騎士驛站成立了流動黨員黨支部,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藍先鋒”志願服務隊,吸納了20多名熱心外賣騎手。

“現在我們不僅有了組織,而且隊伍也壯大了。”作為流動黨支部組織委員,羅仕權認為,有了黨支部的引領和黨員的帶頭示范,能夠動員更多騎手為社區治理出力。

眼下,合肥市正在集中整治小區電瓶車飛線充電問題。羅仕權和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成為社區治理飛線充電問題的得力助手。“在外賣員、快遞員的幫助下,我們已經整改了多起飛線充電、樓道堆積雜物等安全隱患。”芙蓉社區翡翠湖居委會黨委書記俞來告訴記者,新就業群體的參與延伸了社區治理的觸角,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

在蕪湖市弋江區,除了擴大組織覆蓋、成立志願隊伍等途徑外,當地在新就業群體的組織動員上還作了進一步的創新。

4月27日,蕪湖市弋江區澛港街道舉辦了“先鋒騎手”集中聘任儀式,選聘5名外賣騎手擔任商圈食品安全監督員和安全生產網格員。“我們希望通過正式的聘任程序,強化新就業群體社區治理‘合伙人’的身份意識。”弋江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劉艷介紹,該區建立“騎手隨手拍”即時反饋機制,通過小哥隨手拍提供的信息,實時向社區網格員和物業公司推送環境衛生、安全隱患等問題線索。

“截至目前,我們已通過騎手‘隨手拍’發現、整改餐飲后廚衛生、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隱患14處。”劉艷說。

強意願靠善激勵

4月30日上午,在合肥市廬陽區農科南路上一家名為善濟匯的慈善超市,一名快遞小哥拿起一瓶礦泉水,剛要付錢就被老板高恆玉婉拒:“這些礦泉水是專為你們准備的,不用付錢。”

除了礦泉水,這個超市還有不少可以免費領取的物品。在超市的入口處,一個標有“志願服務積分兌換”字樣的貨架上,擺放著餐巾紙、洗衣液、大米、毛巾等物品。“新就業群體參加基層治理能夠累計積分,憑借積分就可以來店裡兌換相應的慈善物品,購買其他物品時也能享受一定折扣。”合肥市廬陽區四裡河街道工作人員趙珊珊介紹。

對新就業群體而言,參與基層治理不是其職責要求,參與的積極程度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願。如果沒有一定的激勵措施,勢必難以引導新就業群體更加積極助力基層治理。積分制正是當前各地嘗試的一項主要激勵方式。

為保障積分制常態長效運行,廬陽區四裡河街道建立了社區基金,整合轄區32家愛心非公企業,撬動社會資金27.5萬元,專門用於積分兌換支出。去年初,在四裡河街道的支持下,善濟匯慈善超市正式開業,不僅為附近的新就業群體提供了一個暖“新”驛站,也為他們兌換積分創造了新場景。

不過,用積分制撬動新就業群體的積極性,當前在實施中還存在一定瓶頸。趙珊珊告訴記者,新就業群體流動性強,但目前各地在積分管理上沒有打通,標准也不統一。“如果一個快遞小哥換地方了,那他此前獲取的積分在新區域可能無法兌現。”趙珊珊建議,相關部門應制定統一的跨區域積分兌換規則,在不同城市、區域間實現通存通兌。

激發新就業群體助力基層治理的主動性,除物質獎勵之外,精神激勵同樣不可或缺。“可以將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獲取的積分,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鼓勵那些在基層治理中表現突出的新就業群體工作人員,提高其助力基層治理的社會認可度和自我價值感。”蕪湖市灣沚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陶琯晟如是建議。(記者 范孝東)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