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杜集經開區:當“礦山機械”邂逅“數字孿生”

淮北的五月,梧桐谷的槐花正香。在杜集經濟開發區的安徽中芬礦山機器有限公司車間裡,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進行:工程師輕點屏幕,遠在山西某煤礦的尾礦濃密機實時運行數據便在數字孿生系統中跳動,智能算法精准調節著漿料濃度,將傳統礦山設備的運行效率提升了30%。這個被評定為“國際先進”的“NXZ-40 復合高性能濃縮攪拌一體機”,正是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剛剛公布的2025年第一批新產品之一。當礦山機械巨頭與前沿數字技術碰撞,當傳統工業區與長三角創新要素共振,這片10平方公裡的土地正在上演著一場靜悄悄的產業蝶變。
在“尾礦”裡淘出“真金”。走進中芬礦山的智能車間,機械臂正將一塊塊耐磨合金精准焊接到設備腔體上。這些看似冰冷的鋼鐵,卻承載著企業破局的雄心。“我們研發的不僅僅是設備,更是一套全流程的智能解決方案。”公司技術總監王工指著屏幕上的數字孿生系統介紹,通過在線數字傳感器和AI算法,設備能自動識別尾礦成分,動態調整攪拌頻率和絮凝劑投放量,有效降低了每噸尾礦處理成本。這樣的創新並非偶然。2022年,杜集區出台《支持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若干政策》,對省級新產品給予最高30萬元獎補,對“三首”產品研發配套20%資金支持。中芬礦山正是憑借這項政策,將每年12%的營收投入研發,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54項,成為全國濃縮機領域的翹楚。
從“設備供應商”到“系統集成商”。在距離中芬礦山3公裡的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另一番景象同樣令人振奮。工人正在調試的“HZ-ZNHC輸送機刮料清掃回收系統”,通過激光掃描和負壓吸附技術,將傳統皮帶輸送機的物料損耗率從3%降至0.5%,年節約成本超千萬元。這家從礦山配件廠轉型而來的企業,如今已擁有69項專利,制定了1項國家標准,產品遠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我們的轉型得益於杜集區的‘產學研飛地’模式。” 董事長石晴介紹,杜集區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建的技術研究院,為企業提供了20多名博士的常駐研發團隊。去年,雙方聯合攻關的“干霧抑塵裝置”獲評安徽省節能環保新產品,單台設備年減少粉塵排放500噸,相當於種下3000棵樹。
從“地下掘金”到“智能鑽探”。在杜集經開區的另一端,淮北林光鑽探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的車間裡,一場關於“岩芯管”的技術革命正在悄然進行。作為2025年安徽省新產品名單中唯一以鑽探裝備上榜的企業,林光鑽探的“Φ108×1000岩芯管”憑借其DZ40高強度合金鋼材質和防鬆動結構設計,在山西呂梁煤礦的實地測試中,有效提高了岩芯採取率,降低了勘探成本。走進生產車間,數控車床正以微米級精度切削著合金鋼坯。技術總監李工指著剛下線的岩芯管介紹:“我們在管壁內嵌入了3層碳纖維增強層,配合專利‘水壓造穴開合切刀’技術,能在3000米超深地層實現精准取芯,且管材抗扭強度比行業標准提高40%。”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傳統岩芯管易斷裂、密封性差的痛點,更通過北斗定位+AI軌跡分析系統,實現了鑽探過程的全流程數字化監控。
從“礦山機械”到“數字孿生”,從“制造”到“智造”,杜集經濟開發區的創新突圍,正是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生動案例。當4個省級新產品在開發區綻放,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整個園區向新而生的勇氣與智慧。而這場“雙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任會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