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經濟

金融“及時雨”,潤澤小微企業

2025年05月08日10:21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皖北大地的工業園區裡,機器的轟鳴聲重新響起﹔在皖南的產業園中,企業主們看著剛到賬的經營貸款喜笑顏開……這些充滿希望的場景,得益於安徽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高效運轉。當傳統授信門檻成為小微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屬地工作專班和商業銀行共同化身“破壁者”,用真招實招為企業搭建起通往金融“活水”的“彩虹橋”。安徽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該機制運行以來,安徽共為全省37萬戶小微企業累計授信5466億元、放款4402億元,新增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首貸戶4.62萬戶,讓金融“活水”真正流進了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

專班牽線搭橋梁:容缺受理打破審批僵局

在宿州經開區的行政審批大廳,一場特殊的協調正在進行。安徽致康藥業的負責人縱華北緊盯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許可証信息尚未更新”的結果,焦急萬分。沒有這張証,企業就無法開工,可新建的生產線已經耗光了所有流動資金。

“我們不能讓企業困在審批流程裡!”經開區專班組長回憶起當天的感受時說道。他當即撥通藥監局的電話:“企業的檢驗報告已經公示,能不能開通綠色通道?”這邊專班馬不停蹄地協調審批,那邊工商銀行宿州分行的客戶經理陳淑豹在系統裡反復研究授信政策。“既然許可証正在辦理,是不是可以嘗試用政府部門的受理回執作為授信依據?”在專班的信息共享機制下,銀行首次嘗試“容缺受理”,憑借經開區出具的《許可証辦理進度証明》,結合擔保公司的增信措施,300萬元貸款在許可証落地當天精准到賬。

“協調機制就像及時雨,幫我們享受到政策的‘甘霖’。”企業負責人連連稱贊。

一企一策強服務:首貸破冰探索融資新出路

在舒城縣杭埠工業園區,一場打破常規的信貸審批正在上演。成立僅半年的安徽省徽奧五金有限公司,因廠房建設資金缺口被困在“首貸難”的門檻前——按照傳統授信政策,成立不滿一年的企業在銀行幾乎拿不到信用貸款。舒城縣融資協調專班在“千企萬戶大走訪”中了解到企業的困境:總投資1.2億元的智能鎖具產業園項目已開工,500萬元工程款沒錢支付成了最大的難題。

“不能讓優質項目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舒城縣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統一的工作目標。專班立即啟動“一企一策”服務,協調舒城農商行組建專項服務團隊走進企業。“研發團隊來自長三角智能家居重鎮,訂單儲備覆蓋全國前十的門業品牌,地方政府為園區配套了三條主干道,我們看的不再只是企業成立年限,而是真正去關注企業的‘成長基因’。”舒城農商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唐金權介紹道。通過實地上門走訪調查,舒城農商行為企業創新推出“建設期信用貸+投產后抵押貸”階梯方案,僅3個工作日就完成授信,500萬元固定資產信用貸款及時到賬。

企業負責人王玉梅高興地說:“如今項目地基已完工,預計提前45天投產,正好可以趕上今年四季度的銷售旺季,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將突破1.5億元。”

科創賦能解困局:專利証書變身融資“金鑰匙”

在蚌埠的顯示器件產業園,安徽冠霖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樊友俊對著滿牆的專利証書嘆氣:“技術再好,銀行不認也是白搭!最難的不是訂單減少,而是銷售收入減少后帶來的信貸門檻抬高。”企業負責人回憶,2024年市場低迷疊加擴張后遺症,企業資金回籠周期拉長,銷售收入明顯減少,難以從銀行獲得更多貸款支持。

中國銀行蚌埠分行的金融服務專員在大走訪中了解到企業的困境后,深入企業車間精准“把脈”,調取近三年財務報表、訂單記錄及供應鏈數據,發現企業雖短期資金流緊張,但在手訂單質量高,車載屏生產線技術優勢明顯。“不能因短期波動否定長期價值。”分行負責人梅晴堅定地說。考慮到企業銷售收入下滑的事實無法改變,信用資質短期內難以完全恢復,中國銀行結合企業過往經營業績、2025年在手訂單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由蚌埠市專班協調引入蚌埠市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雙擔保,以“訂單質押+技術專利”組合增信,一周內批復800萬元貸款,為企業提供了一筆及時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緩解了資金壓力,解了燃眉之急。

當800萬元貸款到賬時,企業也接到了銀行的電話:中國銀行將免費提供“融智”服務,每月金融服務專員按時上門提供財務咨詢和培訓服務,幫助企業優化財務流程,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定期開展包括市場趨勢分析、技術創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和培訓,幫助企業管理者開闊視野,把握市場動態,科學制定發展戰略。樊總感嘆:“現在銀行的服務真是太全面了,不僅幫我緩解了資金壓力,還為我們小微企業的長遠發展出謀劃策!”

如今,蚌埠已有23家小微企業通過“融資+融智”模式重獲新生。這條政銀企共筑的“成長鏈”,正將更多“蚌埠制造”推向更廣闊的舞台。

技改融資破瓶頸:節水數據換來千萬“政策水”

在寧國市的經開區,一場別開生面的“金融會診”正在進行。安徽宏宇鋁業有限公司的節水改造項目因抵押物不符合授信條件屢屢碰壁,寧國農商行在大走訪中了解情況后,向市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工作專班反映,希望專班協調推動問題解決。

工作專班立即聯系寧國市水利局,了解到目前安徽省水利廳出台“節水貸”專項政策,用於支持企業節水設備改造或節水基礎設施建設,最高信貸額度可達5000萬元,宏宇鋁業正好符合條件。寧國農商行客戶經理劉玉龍與水利局工作人員即刻上門調研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節水改造規劃,並宣講政策與產品,輔導企業同步申報,享受“節水貸”支持。寧國農商行為其開辟綠色通道,1000萬元信用貸款一周內到位,利率低至3.1%,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企業負責人高玲均激動地說:“因為有了‘節水貸’這個好政策,改造后用水效率提升就是最好的授信依據,更是我們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堅強后盾!”

創新模式拓渠道:盤活資產增添經營新活力

在無為市文翔羽絨制品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設備開足馬力,但企業負責人俞能文卻眉頭緊鎖。他介紹道:“我們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有生態環境部門頒發的排污許可証,還擁有一定數量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剩余限排指標權利。要不是有市裡小微工作專班和金融服務專員,我這眼睜睜地就要錯過銷售旺季了!”

原來是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幫了大忙。無為市工作專班在大走訪中了解到,企業急需信貸資金擴大生產線來迎接即將到來的羽絨制品銷售旺季,但因為沒有充足的抵質押物,無法在銀行獲得傳統授信。當地工作專班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門開辟綠色通道,快速制發登記備案文件,並依托人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環保設備抵押登記。在多部門協同下,無為農商行僅用時3個工作日為企業發放300萬元排污權質押貸款,成功將企業“沉睡資產”變成“流動資本”,為企業擴大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些發生在江淮大地的金融故事,勾勒出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的創新輪廓:當專班成為政銀企的“粘合劑”,當銀行變身企業成長的“合伙人”,曾經的融資“堰塞湖”化作潤澤萬物的“及時雨”。這場始於融資破局的機制,正在重塑小微企業的發展生態——這裡沒有難以逾越的授信高牆,隻有攜手共進的成長之路。(安宣)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