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從傳統農耕到“向‘新’而生”

“戶外種植的藍莓要6月中旬才能上市,但盆栽藍莓通過控制好大棚內的溫度、水肥,能做到四月初大批量上市,其產值跟地栽相比能翻幾倍。”肥西縣花崗鎮楊灣村藍莓園核心技術人員黃博士正記錄著藍莓生長情況。楊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依托村集體自營大棚,引進留外藍莓技術人才,採用全基質栽培技術,憑借“當年挂果、當年豐產”“果子大、口感好、產量高”的優勢,有效提高了種植效益,帶動村居周邊20余人就業,發放勞務工資15萬元,“楊灣藍莓”結出“致富果”。
楊灣村“智慧農業”只是肥西縣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運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肥西縣大力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聚焦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要素分散、管理落后等難題,42個黨組織通過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1439名農戶共同參與,找准農業新質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大核心要素,逐步完成了思維破局、技術突破、要素重構、產業升級的“四維革新”,近91%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通過運用農業新質生產力,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強大動能。
河豐社區漁光互補項目。
產業“跨界”興鄉村,實現業態新發展
在花崗鎮河豐社區,一排排湛藍色光伏面板整齊排列於兩側水塘上方,延伸至看不見的遠方,一個超大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河豐社區水面資源豐富,但多年來一直從事傳統魚塘養殖,收益不高。社區黨組織因地制宜,立足肥西光伏儲能產業優勢,招引陽光新能源公司合作打造合肥市最大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形成“板上發電、板下養魚”的綠色生態模式。年均發電量達1800萬度,水產養殖年均畝產效益1000公斤,較傳統魚塘養殖提升42%,真正實現立體構造、一地多用、復合收益,農戶每年總收入143萬元,戶均1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
肥西縣堅持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積極探索“智慧農業+”融合發展路徑,先后組織村“兩委”干部赴山東煙台、浙江湖州等地對標先進學經驗10余批、267人次﹔連續3年舉辦產業項目“擂台比武”,累計落地鄉村振興項目59個,村集體年增收3600萬元﹔立足自然資源和鄉土文化開發“農業觀光+採摘體驗+民宿餐飲”線路,打造蒿子粑粑文化主題活動、豐樂荷花節等農事節慶活動12個,實現“單一生產”向“產業融合”躍升。
新技新械“齊上陣”,打造農業新樣板
“從手機裡就可以隨時了解農作物長勢、土壤墒情、天氣預警等信息,無人機播種、智能灌溉都能一鍵操作。過去春耕全憑經驗和老天爺的‘臉色’,現在靠科技當家!”豐樂鎮新華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員唐海波一邊操作監測儀器,一邊介紹。豐樂鎮新華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搶抓“小田變大田”契機,試點打造300畝數字農田,通過布設環境傳感器、無人駕駛設備智能系統,搭建“智慧農業雲平台”,實現環境監測、智能決策、無人作業等9項功能雲端控制,帶動周邊30名群眾向“科技農工”轉型,人均增收2000元,預計為村集體增收40萬元,“數據”與“智慧”飛奔在鄉野間。
豐樂鎮新華村農事服務中心“智慧農業雲平台”。
肥西縣充分發揮黨組織紅色引擎作用,積極探索“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群眾參與”運作模式,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中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器械,形成以彭圩村花卉智慧溫室、柿樹崗鄉周樓村數字溫控大棚等57個示范項目為引領的農業科技矩陣,打造規模化設施蔬菜基地79個,建成智能化農事服務中心87個,培育省級數字農業示范工廠6個,傳統農田正轉型為“會思考”的智慧農場,農業生產車間裝上“智慧大腦”。
數字新農“唱主角”,激活共富新動能
“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咱們柿樹的碧根果現在可是‘網紅爆款’!”2024年6月,柿樹崗鄉合龍社區、防虎社區、代塘村3個資源匱乏、位置偏僻、基礎條件差的村,轉變思路,瞄准電商直播新賽道,共同成立肥西縣三棵柿子農產品經營有限公司,聯合返鄉創業新農人創建“書記三人行”網絡直播賬號,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2024年,“書記三人行”直播間銷售額超700萬元,帶動200多名農戶增收超210萬元。依托“書記三人行”平台,鄉村振興共享直播基地應運而生,通過技能培訓、直播間實操等方式,培育寶媽主播、農民網紅等本土新農人15名,逐步構建起“書記示范、青干組團、全民參與”的多元化直播梯隊。
柿樹崗鄉“書記三人行”助農銷售直播間現場。
肥西縣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紐帶,全面開展“一鎮一品”工程建設,用好“人柿相宜”“紫蓬星火”等人才工作品牌,打造畜禽、水產、苗木花卉、秸稈綜合利用等多領域科技小院10個,實施“優秀鄉村企業家培育計劃”,培育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鄉村創業帶頭人96名,吸引110余名科研人才、新農人、返鄉青年等群體向鄉村集聚,創新推出“肥西月月農”“書記三人行”等新媒體助農平台5個,推動農業現代化與人才振興同頻共振。
良田良種“雙引擎”,驅動要素新變革
官亭鎮的AAAA級綠色生態旅游景區——官亭林海內,坐落著一處長壽菜育苗基地。該基地種植著由安徽省農科院專家及其團隊精心培育的芥菜新品種——“豐祥湖1號”和“豐祥湖2號”,使用酒糟菌肥進行土壤改良后,種植出來的長壽菜別有一番風味。官亭鎮21個村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整合2200畝土地,與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安徽王仁和米線食品有限公司簽訂訂單協議,村黨組織全程主導資源整合、生產組織、協議簽訂,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精准對接。原來的“單季水稻”變成“一季水稻+一季長壽菜”,畝均純收入提高近2000元,21個村集體村年均收益提高42萬元。
作為農業科技轉化的“前沿哨所”,肥西縣創新校地企協同機制,打造4個優秀村書記工作室,讓村書記化身產業振興的“火種播撒者”,組建黨建聯盟6個,推動村黨組織與重點農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等方面全面共建,構建“實驗室研發-田間驗証-市場推廣”全產業鏈條,推動馴化鱖魚苗、蠶室溫濕度數字控制系統、花卉盆景培育裝置等76項“四新成果”就地轉化,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激活肥西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快速發展的“智慧鑰匙”。(宋鵬飛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