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奇文:大漠深處育桃李 匠心耕耘映初心

2024年8月,蟬鳴聒噪的淮南街頭,朱奇文整理好行囊。這位深耕教壇二十余載的物理教師,望著西行的車票,腦海中浮現出援疆動員會上的那句話:“邊疆的孩子,也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帶著對教育的赤子之心,他跨越近5000公裡,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皮山縣安徽實驗學校,種下了一棵關於夢想的胡楊樹。
深耕課堂,讓物理之光照亮沙漠
初到皮山縣安徽實驗學校,朱奇文便投身於八年級物理教學工作。他深入了解學情,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困境,認真分析每一份作業和試卷,精准把握學生的知識薄弱點。
課堂上,朱奇文把抽象的物理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在講解“壓強”時,他結合皮山縣常見的駱駝在沙漠行走的場景,闡釋寬大腳掌如何減小壓強,讓學生們瞬間領悟。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精心設計趣味實驗,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物理奧秘的興趣。
在朱奇文的不懈努力下,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和成績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對物理望而卻步的學生,如今主動提問、積極討論。在十二月份的考試中,所帶班級物理平均分提高了8分,朱奇文也憑借出色的教學成果榮獲十二月份“優秀教師”稱號。
教研領航,在戈壁灘搭建成長階梯
作為八年級物理教研組長,朱奇文深知團隊建設對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他認真負責物理教研組的日常工作,積極組織各類教研活動,致力於打造一個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教研團隊。
朱奇文精心策劃並開展了說課和無聲上課的講座活動。在說課講座中,他詳細剖析說課流程,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展示教學理念,讓教師們茅塞頓開。無聲上課講座裡,他親自示范,從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環節的過渡,到課堂氛圍的營造,每個細節都進行細致入微的演示和講解,為教師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指導。
在朱奇文的帶領下,物理教研組的教研氛圍日益濃厚,教師們積極探討教學方法,分享教學心得,共同成長進步。在學校組織的教學研討活動中,物理組教師的創新教學方案獲得一致好評,多位教師在縣級教學比賽中嶄露頭角。
朱奇文在教研日記中寫道:“我們不是在培養優秀教師,而是在培育扎根邊疆的教育火種。”
青藍相接,讓教育星火世代相傳
朱奇文積極參與學校的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將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教師。他與青年教師古麗排日、邵富陽結成對子,從備課、上課到作業批改,全程悉心指導。在備課環節,幫助古麗排日、邵富陽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目標﹔上課時,朱奇文隨堂聽課,課后耐心指出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作業批改方面,教導古麗排日、邵富陽如何通過作業反饋,精准把握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在朱奇文的指導下,古麗排日、邵富陽進步飛速,古麗排日感慨地說:“朱老師是我教育路上的啟明星,沒有他的引領,就沒有我的今天。”
精神傳承,在援疆路上書寫答卷
朱奇文在援疆期間的突出表現,引起了淮南師范學院援疆團隊的關注。淮南師范學院領隊岳德良邀請他與淮南師范學院援疆實習生進行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分享。交流中,他真誠分享自己在援疆期間的教學心得、班級管理經驗,以及面對困難時的應對策略。他強調,援疆支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與心的交流,鼓勵實習生們尊重學生差異,用愛與責任點亮學生的夢想。實習生們紛紛表示,朱奇文老師的分享讓他們受益匪淺,為他們未來的援疆支教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通過這次交流分享活動,朱奇文不僅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了年輕一代的援疆教師,也進一步增強了援疆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朱奇文在皮山縣的援疆支教工作,是一次愛心與責任的踐行,是教育夢想在邊疆的綻放。在他的努力下,學生們收獲了知識與成長,教師們提升了教學水平,援疆教育精神也在新一代教師心中生根發芽。
當有人問他苦不苦時,他總會望向遠處的胡楊林:“你看那些樹,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我們援疆教師,不就該像胡楊一樣,把根扎進邊疆的土地裡嗎?”
春風又綠昆侖山,在“朱奇文”們的努力下,皮山縣的教育沃土上,一棵棵幼苗正在拔節生長。他們種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種子,更是民族團結的紐帶,是跨越山海的教育初心。當援疆之路延伸向遠方,那些被點亮的夢想,終將在沙漠深處綻放成最絢爛的花海。(張慶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