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江淮濕地,飛鳥翔集生態美 

2025年04月23日08:39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安徽省聚焦治污水、治垃圾、治農業面源污染,全面實施護湖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讓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59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57處(國家級29處,省級28處),基本覆蓋全省主要湖泊濕地和候鳥重要棲息地,初步建成規模適度、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

  近日,記者走進合肥、池州、馬鞍山等地濕地,聽濕地保護者講述守護自然生態的故事,賞生態濕地的美麗景色。

  生態修復,讓合肥“最好名片”煥光彩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4月15日上午,記者在位於合肥巢湖岸邊的十八聯圩濕地看到,一湖碧水映雲霞,萬鳥翱翔入畫來,成群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在晨光中盡情嬉戲。

  “這是合肥有記錄以來白鶴種群停留棲息數量最多的一次。”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政告訴記者,去年入冬以來,東方白鸛、白琵鷺、小天鵝等鳥類紛至沓來,十八聯圩濕地熱鬧非凡。

  候鳥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隨著近些年加強生態治理,十八聯圩濕地的環境質量逐年改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候鳥越冬,一些候鳥也從“稀客”變“常客”。

  在這片濕地,一座座“生態滲濾島”如同一顆顆綠色珍珠,錯落分布,候鳥在此棲息覓食、翩躚起舞。

  “‘生態滲濾島’所在地原先是大片的魚塘,帶有污染物的底泥比較厚,底泥氮磷元素嚴重超標,不治理會污染水源。”李家政介紹,這些“生態滲濾島”由533座魚塘沉積的高污染底泥堆積而成,為的是實現濕地內底泥的可持續利用。此外,他們還在島上種植水杉、烏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既淨化了水質,也為候鳥、魚類等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

  2018年起,合肥市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十八聯圩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漁場3500畝水面全部退養,200余戶養殖戶全部退出,周邊56個自然村1.2萬人退居,給濕地讓出更多空間。目前,前三期項目已經完成,累計修復生態濕地1109.2公頃,其中第三期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優秀案例。

  如今,十八聯圩四期工程——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即將完工,成為全國首個生態濕地蓄洪區。“蓄洪區進(退)洪閘作為四期項目最為代表性的工程即將完工。當分洪時,該閘可降低南淝河水位20厘米,降低巢湖水位14厘米,對保障合肥河湖安瀾將發揮重要作用。”李家政說。

  近年來,合肥市傾力護一湖碧水。2024年,巢湖全湖水質穩定保持Ⅳ類,東半湖1月至9月更達Ⅲ類,富營養化指數降至近8年最低,藍藻水華發生次數同比減少21次。

  巢湖是合肥的“最好名片”,正呈現碧波蕩漾、魚翔淺底、萬鳥齊飛的美麗生態底蘊。

  智慧平台,助“候鳥翩躚”入畫來

  位於東至縣的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3萬公頃,是以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安徽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

  近日,記者走進升金湖濕地,成群的候鳥在落日余暉中翩翩起舞,展現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態畫卷。

  “每年秋季開始,候鳥陸續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抵升金湖棲息。目前已觀測到東方白鸛、豆雁、白琵鷺、小天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資源保護與利用科科長宋昀微介紹,2011年以來,隨著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禁捕措施的深入實施,越冬候鳥數量逐年增加,每年有60余種、10萬余隻,包括白頭鶴、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升金湖保護區面積如此廣袤,候鳥數量這麼多,如何實時監測和保護候鳥?

  宋昀微帶記者參觀了升金湖智慧監管平台。電子大屏上,保護區內各監控點位畫面清晰可見,可對保護區內非法闖入的人員及車輛、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水質等開展實時監測。

  “各式監控是‘千裡眼’,基於綜合信息管理的‘空天地’一體化監管平台,是升金湖保護區的‘最強大腦’。”宋昀微介紹,沿湖岸線安裝了25個高清雲台監控、10個球機監控、4個全景監控、8個熱成像監控,安排人員24小時值守。它們最遠監測距離4公裡,通過傳輸實時畫面,助力日常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監測,以及有效打擊垂釣、偷捕等行為。

  保護區多措並舉,讓升金湖的候鳥在此安棲。例如,開展“清湖”行動,對升金湖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止人工養殖、捕撈,實施退漁還湖、退耕還濕、退岸還林﹔對升金湖12個片區實施水生植物修復,建立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種植水生植物約20850畝,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強湖泊的自淨功能,也為越冬候鳥提供不同類型的食物資源。目前,升金湖水質優良、水體穩定。

  協同共治,皖蘇“跨界湖泊”繪新卷

  石臼湖重要濕地位於皖蘇交界處,水域面積約207.65平方公裡,為馬鞍山市博望區、當涂縣與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共管水域。近日,記者在當涂縣石臼湖上看到,這裡湖面廣闊,碧波蕩漾,成群的天鵝與遠山、近水相映成趣,畫面極富浪漫詩意。

  劉毅是當涂縣石臼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一名巡護員,每天他都會准時來到湖岸對保護區進行常態化的巡查監測。

  前不久,他在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6號位探頭屏顯上看到,有4名闖入者疑似到湖灘上去挖野菜。劉毅立即對著麥克風喊話:“你已進入石臼湖自然保護區,如不及時離開,將面臨100元至5000元罰款。”隨后,闖入者從附近的喇叭聽到了喊話,很快折返回去了。

  “守護好偌大的濕地,要加強人防,還要做好技防。”劉毅告訴記者,目前管理站范圍內的主要點位都架設了探頭、喊話喇叭,監控盲區則利用無人機在空中監控、喊話,可及時發現並清除可能威脅鳥類安全的殘留網具。

  “石臼湖生態環境好了,守護者肩上的擔子就更重。”劉毅邊說邊招呼同事們開始了岸上車輛巡查。像這樣的巡查每天兩次,日行程80多公裡,劉毅一年巡護裡程有兩萬多公裡。巡查中發現有人進入保護區,立即進行勸離,涉及違法行為的立馬進行查處。

  年復一年,許多像劉毅這樣的巡護員默默堅守,呵護著這片美麗的湖泊。

  對這個跨越皖蘇兩省的界湖,近年來,馬鞍山市積極與南京市高淳區、溧水區生態環境部門對接,開展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打擊固危廢非法傾倒等聯合治理。2019年,環湖四縣區簽署《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石臼湖的生態治理從“輪值”走向“共治”。今年以來,寧馬兩地開展聯合執法6次,採取“白+黑”模式,出動執法人員251人次,清理絲網5條,勸離人數308人。

  在皖蘇兩省攜手呵護下,如今的石臼湖水環境質量從近V類到穩定在Ⅲ類,通過生態修復等項目的實施,“竹竿連竹竿,圍網連圍網”的場景不見了,千頃碧波漾、鳥宿蘆花裡的大湖美景重現。(羅曉宇 湯超)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