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蜀山區中醫藥文化園正式開園

4月20日,合肥蜀山區中醫藥文化園正式開園,拉開了“百市千縣”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的序幕。開園當天,一場名為“蜀道尋蹤中醫有市”的中醫藥市集與園區內各項融入中醫藥元素的景觀裝置,讓市民群眾充分體驗了中醫藥文化的鮮活魅力。
從“問診處方”到“藥香手作”的全感官體驗
蜀山區中醫藥文化園位於四季花海公園A區,是全新打造的合肥首個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公園。
當活動主持人提及“春賞花海、夏品藥香、秋悟醫理、冬傳技藝”的四季特色場景時,台下穿西裝的上班族李先生拿起手機,在備忘錄記下“春養肝、重祛濕”——這是他剛剛在中醫科普展板前學到的新知識。
為了讓市民更加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活動現場還開展了兩輪有獎健康知識競答活動:大屏幕上顯示題目內容,市民們舉手回答,回答正確的朋友獲得由蜀山區衛健委提供的中醫藥文化園紀念品一份。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市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中醫藥文化知識。
八段錦老師展演時,教師李阿姨特意把動作拍給在外地工作的女兒:“比廣場舞講究,每個姿勢都對應著肝經調理。”
在“春季養生專場”問診區,穿潮牌衛衣的“脆皮青年”們排起長隊。26歲的程序員林先生舉著剛拿到的“節氣處方”笑言:“醫生讓我多喝荷葉陳皮茶,這比部分飲品店的養生噱頭實在多了。”
旁邊的AI體質辨識攤位前,醫生正指導老人與智能設備接觸:“您看,舌象分析后推薦的茯苓粥,手機裡能直接下載食譜。”
水景木棧道旁的手作區成了親子樂園。家長們忙著調配香囊,有人選薄荷配紫蘇防春困,有人加丁香配艾草驅虫。
正在煮養生茶的攤主老周吆喝著:“自己煮的涼茶,比奶茶店的料足!”熱氣騰騰的砂鍋裡,甘草、金銀花隨著水波浮沉,路過的市民們紛紛駐足嘗鮮。
網紅打卡點則成了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在充氣“巨型藥包”前,大學生們擺出“舉藥包”的搞怪姿勢﹔穿漢服的姑娘和穿運動服的健身達人,手機裡存滿了與中醫藥元素的合影。
從“通關文牒”到“中醫養生”的全過程參與
剛體驗完推拿的陳阿姨摸著蓋滿印章的“養生通關文牒”說:“原來家門口的公園裡藏著這麼多寶貝。”
文牒上,“中醫藥文化園”“養生與十二時辰”“香囊”“懶人版八段錦”“人參”等印章,記錄著一天的沉浸式體驗。
而這些印章的背后,是蜀山區中醫藥文化園新增景觀點的滿滿用心:從可以作為天然練功房的八段錦台和五禽戲橋,到互動十足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裝置,再到能夠看到、聞到、接觸到各種中藥材“本尊”的百草園,每一點都讓中醫藥文化的元素與自然景觀實現了“雙向奔赴”。
帶孩子在“十大皖藥”展區前認識了石斛、靈芝的年輕爸爸王先生,正對著“藥食同源”食譜研究明天的早餐:“明天就給孩子做茯苓山藥粥,比動畫片裡的科普有用多了。”
在離場的人群中,有人拿著中醫專家開的調理方,有人提著自己做的艾草香囊,還有人在手機裡存下八段錦教學視頻——這個谷雨日,不是簡單的文化展演,而是傳統智慧向都市生活的一次溫柔滲透。
蜀山區中醫藥文化園証明:當傳統文化放下“高冷”身段,以市集、手作、互動裝置等“可觸摸”的方式呈現,就能在鋼筋水泥間找到生根的土壤。
正如那位在“養生是好市”打卡點拍照的市民所說:“原來養生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是我們給自己的‘都市慢養之道’。”
這或許就是中醫藥文化最動人的傳承:它不必是典籍裡的生僻字,而是融入晨練、飲食、日常保健的生活智慧,在都市人追尋健康與平衡的路上,悄然鋪就一條溫柔的療愈小徑。(健康安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