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桐城文旅的邀請函,請查收!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這首流傳了三百多年的禮讓佳話,在青磚黛瓦的六尺巷化作可觸摸的文化印記。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桐城正以這條古巷為扉頁,向世人展開“文都”的壯美長卷——這裡是桐城派故裡,是黃梅戲之鄉,更是“長三角”文旅版圖上的璀璨明珠。這場“半城煙火半城文”的詩意旅程,正待您開啟。
文化桐城:文脈深植 活化傳承
桐城六尺巷。 吳蘇琴攝
古巷藏乾坤,文脈貫古今。六尺巷既是禮讓精神的活態展館,更是解讀桐城這座“中國文學之鄉”的基因密鑰。北大街、南大街、勝利街、東大街四條文脈走廊,織就可觸可感的文化經緯。文廟櫺星門下,古今智慧交相輝映﹔左忠毅公祠內,治世箴言與航天夢想共鳴﹔姚瑩故居中,革新精神滋養“院士之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的街巷中,既氤氳著“文章甲天下”的墨香,也躍動著“窮不丟書”的文化自覺。自方以智開科學啟蒙先聲,至朱光潛立美學豐碑,從孫德和鑄就冶金傳奇,到慈雲桂領航銀河計算機,龍眠河水滋養的不僅是黃梅戲韻、文都兒女,更哺育了華夏文蘊、九州俊杰。
山水桐城:造化集成 詩意棲居
層巒疊翠的龍眠山。 何傳偉攝
桐城,以文為魂、山為骨、水為脈,繪就了一幅山水人文畫卷。西北龍眠山層巒疊翠、茶香裊裊,萬畝茶田與三色山居森林民宿相映成趣﹔東南嬉子湖碧波瀲灩、鷗鳥翔集,與肖店漁村炊煙勾勒出田園詩意。龍眠河穿城而過,化作十裡濱水長廊,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出門入園”的詩意棲居。這座“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的古城,正以六尺巷、文廟、文博館、孔城老街等名勝為基點,打造龍眠河“一河兩岸”觀光帶、城市“四門”,讓全域旅游綻放新的光彩。
風味桐城:美食匠作 文氣氤氳
六尺巷外的市井煙火,藏著最地道的江淮味道。孔城米餃軟糯回甘,桐城水碗湯清味醇,桐城豐糕鬆軟綿甜,配上一口“桐城小花”茶的清香,構成《舌尖上的中國》未收錄的人間美味。漫步小城,隨時可以邂逅千年絕技:玉雕匠人以刀為筆,在原石素坯上刻出桐城派的風骨與千年文心﹔蛋雕大師於方寸穹殼上鑿出大千世界,廣大與精微盡在其中﹔在剪紙藝廊,素手撫紙,以鏤空之韻定格詩情畫意﹔而琺琅台前,巧手掐絲,以炫目之彩再現宮廷美學。這裡,美食與匠作都在講述著薪火相傳的故事,見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可品可觸的物華天寶,值得一探。
便捷桐城:快旅慢游 通達九州
合安高鐵桐城東站。 何傳偉攝
作為安徽省承東啟西重要的交通樞紐,桐城已構建起“1小時合肥都市圈、3小時長三角”立體交通網。合肥方向實現高鐵“公交化”運營(約40分鐘),雙高鐵樞紐(桐城東站、桐城南站)每日50余趟列車通達北上廣深等30余城,五條高速出口暢聯四方,合肥新橋、安慶天柱山雙機場護航。以桐城為圓心,300公裡半徑覆蓋南京、武漢等7座省會城市。朝發夕返的快旅網絡,與“三街一巷”的慢游生活相得益彰。新開通的引江濟淮航道貫通長江淮河,千年水脈煥新顏,三座旅游碼頭即將投用,開啟“舟行文都”新體驗。立體交通織就的不僅是四通八達的路網,更是千年文脈與現代文明的交匯之旅。
宜游桐城:文明打底 旅游啟新
孔城老街。桐城文旅供圖
桐城之美,美在生態宜居的環境、美在底蘊深厚的人文、美在淳朴向善的心靈。六尺巷的謙和禮讓已成市民的生活日常,人人用文明行為詮釋著禮讓精神,用“一米線”丈量公德界限,用“紅馬甲”傳遞溫情暖意,用“微笑服務”彰顯城市風採,用“舉手之勞”筑就文明高地,共同織就全國文明城市的溫暖底色。今日桐城,不只是地理版圖上的一個坐標,更是中華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生動樣本,八方游客紛至沓來,2025年一季度預計接待游客254.6萬人次,同比增長37.7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99億元,同比增長36.75%,“宜居宜業宜游”的亮眼數據詮釋著文明沃土的魅力。
未來桐城:文旅融合 “雙創”興業
嬉子湖生態景區。 姚兆義攝
桐城處於長三角一體化、合肥都市圈、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等重大戰略疊加區,正以“融圈進群”為方向,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打造“皖江迎客”新標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讓老城煥發新顏,汪洋文旅小鎮、桐城動物園等新業態破土而出﹔從鄉韻“鋪上甲屋”到野趣“桐溪半山緣”,特色民宿正在點亮全域旅游﹔望獅嶺紅色研學、桐城派文化課堂,讓中華文脈在行走中傳承。千年文脈正以創新姿態融入城市毛細血管,傳統禮讓精神在現代城市文明中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正如桐城市文旅體局局長趙亮所言:“我們緊抓申報‘六尺巷禮讓文化國家雙創試驗區’的寶貴機遇,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為桐城的支柱產業,讓文化‘雙創’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小巷滿春意,文都待知音。誠邀您漫步這座“內外兼修”之城,在古建廊檐下觸摸中華文脈的肌理,在文明實踐中感受現代城市的溫度,共同品讀中國故事的桐城篇章,遇見屬於自己的文化鄉愁。(李晶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