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合肥市包河區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文化活動

2025年04月02日15:5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導文明祭祀新風,近日合肥市包河區包公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織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陽光公益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文化活動。

尋春·“紙”上“鳶”飛扶搖上

在航運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年志願者飽含深情講述紅色革命故事,在場的老黨員和退伍軍人心弦為之觸動,他們帶著追憶崢嶸歲月的感悟投入到紙鳶手作環節中。扎制竹篾骨架,糊裱韌性紙張,繪就彩色圖案,安裝紙鳶尾翼,綁緊栓提棉線……不一會兒,一隻隻承載春日相思的紙鳶逐漸成型,在空中寄願祈福,輕盈追逐春風。

細長的風箏線,一頭系著空中翱翔的紙鳶,一頭系著華夏兒女縈繞心頭千年的牽挂,是情感紐帶也是文化傳承,紙鳶讓東風有形,讓雲端非遺代代相傳。

織春·匠心竹韻“風”曳“鈴”

包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青年路小學學生參與“手作+互動”式非遺竹編風鈴文化體驗課,精彩的非遺故事增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浸潤,在選竹、劈篾、編織、組裝環節中,孩子們體會著匠心獨運的傳統手工藝魅力。微風拂過,一隻隻竹編風鈴隨風搖曳,清脆悅耳,將悠久的東方故事娓娓道來。

巧手編織竹之夢,聆聽千年竹之韻,這場傳統與創意交融的文化之旅,讓非遺傳承的快樂在孩子們的指尖盡情綻放,也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扎根發芽。

咬春·隻此“青”綠小“團”圓

揉面、包餡、搓團、蒸制,雨花橋社區和河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大家忙得不亦樂乎。不久,一顆顆晶瑩剔透、香甜沁人的青團便新鮮出爐。把清甜揉進綿密香糯的青團裡,春的曼妙滋味無處躲藏。細膩豆沙棗泥、咸香流沙蛋黃、酥香紫薯肉鬆,咬一口翠綠溫潤,春的氣息便在唇齒間彌漫開來。活動后志願者們將青團分裝,送給轄區獨居老人和困難家庭,傳遞節日溫暖和關懷。

應時而食的傳統智慧,時令養生的自然理念,思念長青的追思載體,艾草香氣包裹著濃烈的鄉愁,碧色青團讓文化記憶依然鮮活。

拓春·“袋”去春日小美好

“草木寄相思 清明拓春痕”手作活動在蕪湖東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溫情開展。採擷花草浸潤滌蕩拙朴本心,添一劑明礬讓絢爛成為永恆不朽,千“捶”百煉將植物脈絡貼合方寸布紋,醉人春色便綴於布藝經緯之上。待揭取春日謎題之時,春的心事化為枝葉浸染的自然芬芳,在時光中靜靜流淌,喚醒每個人的專屬記憶。“外婆編的柳條花環是兒時最美的回憶,草木拓印定格春天,讓我銘記這份希望與愛。”一位參與者展示著印滿柳芽的帆布袋感嘆著。

執草木之筆鋪就春日畫布,以草木之心叩開春日心扉,自然的瞬息萬變“敲”然蛻變為春日永久。體會古人“踏青尋春”的生命禮贊,非遺傳承魅力也悄然盛開在大家心間。

此外,寧國新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轄區黨員前往肥東縣茶壺山烈士陵園進行鮮花祭掃,青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轄區居民在渡江戰役紀念館緬懷革命英烈……從清明節氣中汲取馳而不息的生命力,奮勇前行﹔從祭祀文化中感悟生命哲學,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在文明實踐活動中弘揚非遺,厚植愛國情懷。(張楚 袁芳)

(責編:劉穎、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