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徽商廉潔理念及時代價值

蕪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處長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臨江淮平原,居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交通樞紐位置,許多徽商從此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蕪湖素有“徽商門戶”之稱,徽商是蕪湖這座城市的特殊記憶。發掘、傳承、弘揚蕪湖徽商廉潔理念,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營造崇尚廉潔、抵制腐敗的良好風尚,對於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徽州文化、徽商與蕪湖
古代徽州包括“徽州府”和歙、黟、休寧、績溪、祁門、婺源等六個縣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一帶。徽州文化發端於古代徽州地區,是我國傳統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以儒學倫理、宗族觀念、商業精神為基本內核,形成學成一派、商成一幫的體系。徽州人多地少,自古號稱“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庄園”。徽州人迫於生計,以商代耕,組織隊伍將本地物產沿水路運出徽州,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徽州商人群體,逐漸發展成為與晉商並稱的中國兩大商幫之一。徽州商人既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著靈活變通的商業思維,具有亦儒亦賈、賈而好儒的鮮明特點。徽商在取得商業成功的同時,非常重視資助家鄉的教育事業,由此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為徽州人才輩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說徽商對徽州文化長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
徽商以全國為市場,多方從事商貿活動,“足跡幾遍宇內”,形成“無徽不成商”“無徽不成鎮”的局面。徽商走向全國的重要古道有兩條,即徽杭古道和徽揚古道,蕪湖就是徽揚古道上的節點城市,是徽商遠處經商、走向全國的跳板之一。往返徽州與蕪湖,可以從蕪湖沿西津河(水陽江)乘船至寧國河瀝溪,然后登岸南行,越叢山關,入績溪達歙縣﹔還可以從蕪湖沿徽水(青弋江)乘船至涇縣,然后登岸南行,經旌德,越新嶺關,入績溪達歙縣。青弋江被譽為蕪湖的“母親河”,是一條有故事的江。許多徽商沿著青弋江來到蕪湖,他們或為行商,或為坐賈,或列肆街衢,或經營作坊。明代徽州人汪道昆說:“吾鄉去蕪陰(蕪湖)四百裡而近,鄉人賈者,往往居蕪陰”。阮弼、張小泉、汪一龍、胡天注等徽商在蕪湖留下了許多令人稱道的故事。
蕪湖徽商的廉潔理念
中國古代廉政思想博大精深。李洪峰先生《中國古代的廉政文化》一書將中國古代廉政思想概括為八個基本理念:民本、德治、任賢、治吏、法治、勤政、節用、教化。“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蕪湖徽商以德為基、以教為先、以勤為本、以義取利、以信處事的經商之道和處世之道,飽含著優秀傳統廉潔理念。
樂濟鄉梓、衛國安民的家國情懷。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熏陶下,許多徽商都有一種社會擔當,他們愛國愛家、慷慨捐助,家國情懷深藏心底。徽商不論走得有多遠、生意做得如何興盛、資本積累得如何雄厚,他們始終不忘故鄉徽州,捐資辦學、修橋補路,至今仍有“草鞋橋”“蓑衣路”等徽商小販公益之舉的遺存。寓居蕪湖的徽商以蕪湖為駐地,或坐賈蕪湖,他們視蕪湖為第二故鄉,積極投身蕪湖建設。明朝中葉,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徽商積極捐資抗倭,彰顯濃濃的愛國情懷。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自杭州入徽州,寇南陵,竄犯蕪湖,在青弋江南岸大肆焚掠,官吏束手無策。在蕪湖從事漿染業的歙商阮弼挺身而出,組織商民數千人為義勇,協力守御,斬獲倭寇一人,迫其潰退,使青弋江北岸免遭浩劫。明代蕪湖由於沒有城牆防范入侵,官庫曾兩次被盜,社會治安難以穩定。萬歷三年始議筑城,歙商徐行路擔任工程主持人,官府“委任其事,迄底於成”,他還“捐千金獨造南城井干之樓”。阮弼也積極參與筑城工程,“扶義倡眾”,“以身為版筑先”,結果“城完而堅,如期而告成事”。萬歷年間,縣城南門外的浮橋被木排撞毀。天啟年間,歙商汪伯爵倡捐重建,“新造方舟二十艘,墊以平板,匝以巨檻”,便於兩岸行走,被民眾稱為“便民橋”。
求知重道、崇儒重教的教化思想。徽州有“程朱闕裡”“東南鄒魯”的美稱,歷朝歷代文人學者和狀元進士輩出。“承先裕后,勵學為先。”徽州人心中求知重道、注重教化的觀念根深蒂固。讀書求知,是徽州人對子弟的一貫要求,宗族、家庭都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十戶之村,無廢誦讀。”是徽州鄉村普遍現象。《績溪縣南關許氏惇敘堂宗譜·家訓》“讀書的貴重,無非他知道倫理。”“況一族子弟,無論將來讀書成名,即農工商賈,亦須稍讀書本,略知禮義。”可以看出,徽州家訓中強調讀書的目的是明理做人,希望培養出的孩子能明白道理、德才兼備。朱熹讀書論的核心也是引導讀書人“做德才兼備的人”。清代歙人江羲齡在蕪湖從事小本買賣,供兒子江有容讀書。父子二人同棲於冷廟之中,生活十分艱難。其子每夜挑燈誦讀,深夜不休。有人勸他說:“你已窮得家徒四壁,有個兒子年富力強,正宜令其經商,以解目前之困,何必讀書!”羲齡回答:我的先輩“世守一經,策名清時,苟不事詩書,而徒工貨殖,非所以承先志業”。徽商把“事詩書”視為“承先志”,極其重視子弟的文化素養。據許承堯《歙事閑譚》記載,僅清代寄籍繁昌、蕪湖的徽州人得進士者達5人。徽商積累資金后,不僅重視家鄉教育事業發展,也大力資助僑居地教育,興資辦學。清康熙末年,在蕪湖的徽商投資興建了“徽州旅蕪公學”,供在蕪湖的徽州人子弟就讀。還有,績溪人汪孟鄒開辦蕪湖科學圖書社,除銷售教科書外,還有新書報、新雜志,甚至發行大量外地進步書店出版的新書,在五四運動至大革命時期,成為蕪湖乃至安徽革命運動仁人志士的聚會地。
勤勉簡朴、節儉用度的勤儉精神。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語有言: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徽州人注重以勤養廉、以儉養德。徽州楹聯記載“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勤與儉。”“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績溪積慶坊葛氏族譜·家訓》“人之處家在於勤儉。蓋勤以開財之源,儉以節財之流,此生財大道也……故子孫必須勤儉,方能不墜家聲。”這些楹聯、家訓都告誡子孫后代開源節流、勤儉持家。徽諺有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除讀書出仕外,一般徽州人大多以做小生意謀生,克勤克儉,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發憤圖強,逐漸由小賈,進而中賈,終成大賈。著名學者胡適曾深有感佩地贊美徽商為“徽駱駝”,徽商就像默默行進在大漠之中的駱駝,有一種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任勞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歙縣溪南江氏族譜》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歙人江才,三歲喪父,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后來,與兄赴杭,開了一家小店鋪,出售鹽米雜物,然因本小利薄,仍不足以奉親。江才決心遠游,奔達於青、齊、梁、宋之間,販運商品,逐什一之利,果然資本越積越累,到他四十歲時,居然成了腰纏萬貫的巨商。大鹽商鮑潤直初“習賈”時,也是做了多年學徒,后來才獨自經營而起家的。
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義利觀念。中國傳統儒家總體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孔子強調“見利思義。”荀子認為“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朱熹認為“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 換言之,在“循天理”“惟仁義”前提下,“利”乃“自然之利”,因此“義即利”,“義”“利”是一體的。出於對現實人性的考量,他分外強調不得專以“利”為事,要求重“義”輕“利”,以“義”取“利”。徽商把經商稱為“做生意”,認為是一種謀取生存的手段。經商固然要取利,但是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求生。朱熹亦雲“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在儒家看來,求生則為出自仁心的行為。徽商求利,但他們的信條是“取雖為利,非義不可取也。”明代休寧人汪平山在安慶、潛陽、桐城等地經營糧食生意。正德年間,鬧飢荒,糧價猛漲。此時,汪平山蓄積了大批谷粟,若按時價拋出,可多獲利數倍,但汪平山不願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而是將所積之米“悉貸諸貧,不責其息”,幫助眾人渡過難關。徽商恪守應取之利,不收不義之財。歙人汪應鶴在前往蕪湖經商的路上,“於涇邑路側,拾得遺金數百兩”,為盡快歸還失主,不顧自己生意繁忙,“坐待失者還之,其人欲分金以謝,應鶴不受。”
貨真價實、以質取勝的誠信品德。《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作為商業道德的根本。相傳小伙子出門前,老母親總會讓他帶上3根繩子叮囑道:“一條繩子爬山涉水,不畏艱難﹔一條助人為樂﹔最后一條講究信譽,做買賣哪怕自己賠了,自殺而死,也不能坑人。”這就是徽商的家風,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訣。民國初年,在蕪湖長街有一家著名的布庄,名為共興布店,其創始人為黟縣商人吳紹伊。吳氏出身貧寒,僅讀了幾年書,恪守“誠實守信”四字為做人、處事之根本。他給布店確立的宗旨就是誠實守信、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徽商不僅以誠待人、以信處事,而且非常重視商業信譽,以質取勝。胡開文墨店的創始人胡天注,為確保“徽墨”貨真價實,永不變質,在分家的《胡氏鬮書》中規定:分家不分店、分店不起桌、起桌要更名。胡氏墨店在全國分店林立,但並未各自起桌,各行其是,保証了墨錠質量,也保護了“胡開文”金字招牌。休寧人汪一龍,萬歷時遷居蕪湖,在西門大街創辦永春藥店。《蕪湖縣志》記載“垂二百余年,凡九世皆同居。慎選藥材,虔制丸散,四方爭購之,對症取服,應效神速。”他的藥材不但馳名全國,還遠銷海外,“每外藩入貢者,多取道於蕪,市藥而歸”。
蕪湖徽商廉潔理念的時代價值
徽商在蕪湖打拼多年,他們的人格魅力、經世智慧、處事品行,至今閃耀光輝,是蕪湖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徽商優秀文化,弘揚徽商廉潔理念,讓干部因覺悟而“不想”,讓社會因風清而氣正,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和向善向上的社會生態。
對營造親清政商關系具有促進作用。自古以來,官商兩道,各行其道。官者,治理國家,為民謀福﹔商者,經營產業,為國家創造財富。“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徽商與官員之間許多報效相結、學識雅交的傳世經典,給人啟迪。我們要傳承徽商廉潔理念,弘揚他們的義利觀念、誠信品德,倡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經商之道,以義利塑廉,以誠信守廉,著力減少社會的行賄、圍獵之風。蕪湖把嚴懲政商勾連的腐敗作為攻堅戰重中之重,嚴肅查處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賄人,推動官商交往親而有度、清而有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對建設清朗社會風氣具有推動作用。“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連著黨風、政風、社風,彼此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一個社會的良好風氣以千千萬萬家庭的良好家風為基礎,一個執政黨的良好黨風政風也與廣大領導干部的良好家風密切相關。徽商廉潔理念,是徽商家風的生動體現。徽商風流數百年,無論興衰,無論成敗,始終堅韌不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與他們孝親、教子、修身、友愛、睦鄰、交友、勤儉、誠信、創業、守法、助人、義行等良好家風是分不開的。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我們要努力培育優良家風、弘揚優良家風,進而培育出好的村風、鄉風與民風、社風!蕪湖“城市書房·包公書苑”收藏家風家訓類書籍1050冊,以“書苑+書角”“線下+線上”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市民,並將清廉家風故事、楹聯、警句等嵌入“蕪小園·口袋公園”,全方位營建崇廉尚廉社會風氣。
對領導干部官德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安慶桐城市六尺巷,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相互退讓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國鄰裡和諧禮讓的典范。無獨有偶,徽州黟縣西遞人胡文照辭官歸隱后,在修繕祖屋時,將正屋牆角削去三分、閣樓臨街后退一步,並在門額上題寫五個篆體字“作退一步想”,告誡子孫要懂得謙和禮讓。這些都是張英、胡文照等人講究德治的范例,也是他們官德的體現。為民是官德的核心,務實是官德的基礎,清廉是官德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傳承徽商廉潔理念,弘揚他們的家國情懷、勤儉精神,以入世促廉,以勤儉養廉,樹立和踐行為民造福的正確政績觀,培育“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的為政品行。蕪湖把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重要內容,深化以案為鑒,教育引導領導干部深刻汲取典型案例中暴露出的家風不正教訓,過好家庭關、親情關,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以好家風涵養好作風。(紀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