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慈湖高新區:凝心聚力啟新程 奮楫篤行向未來
馬鞍山慈湖高新區預計2024年全區生產總值增長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0.6%,外貿進出口增長2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實現營收901億元。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全國排名較上年上升10個位次,位列全國第72名、全省第3名。參評企業畝均稅收位居全市第2,2家企業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度“畝均論英雄”改革案例﹔在全市率先組建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總規模達10億元﹔全年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10家、市級智能工廠1個、市級數字化車間4個,新增省級綠色工廠1家、市級綠色工廠3家﹔成功舉辦2024國際創新核藥產業論壇、安徽“雙創匯”走進慈湖高新區暨生命健康產業協同發展論壇……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慈湖高新區發展歷程中很不平凡、令人鼓舞的一年。這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慈湖高新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性抓手,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堅克難,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和環境提升,經濟運行持續好轉,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邁出堅實步伐。
回眸2024:
攻堅克難求突破,篤行實干結碩果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著力加強思想武裝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切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推動轉型的強大動力。
深入開展黨紀學習教育。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深入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引導全區黨員干部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紀律,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認真落實巡視巡察整改。堅決站在講政治、顧大局、守規矩的高度,扎實做好巡視、巡察“后半篇文章”。同時持續深化建章立制、標本兼治,切實把巡視、巡察整改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有效激發黨建引領活力。開展培訓提升等十大黨建提升行動,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持續推進產業鏈黨建聯盟建設,探索打造“高新紅色領航”工作品牌。推行“黨建+”模式,深入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
產業轉型提質增效
優化園區發展規劃。有力有序完成戰略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工作。制定《慈湖高新區關於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園區轉型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意見(2024-2026年)》,以實現“打造百億產業、建設千億園區”目標為引領,加速園區轉型發展。
實施數字賦能工程。以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性抓手,聚焦“人工智能+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積極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全年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10家、市級智能工廠1個、市級數字化車間4個。
深化畝均效益評價。扎實開展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參評企業畝均稅收位列全市第2,2家企業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度“畝均論英雄”改革案例。
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圍繞“3+N”主導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3家企業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現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証,2024年節能環保、通信通訊產業集群產值分別增長4.21%、36.4%。
項目建設有力推進
加速項目精准招引。堅持招大引強與招新引優協同並進,在全市率先組建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聯合江蘇省獨角獸瞪羚企業聯盟,加大頭部企業招引力度,激活招商引資“源頭活水”。2024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4個,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3%﹔實際利用內資100億元,同比增長235.6%。
加強項目謀劃儲備。緊盯政策資金扶持方向,結合高新區產業規劃和發展需要,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力度和編報水平。截至目前,已謀劃儲備項目163個,總投資額超800億元,2024年累計爭取債券資金4.295億元。
加快項目建設推進。緊盯“七未”項目關鍵環節,全力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2024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72.8億元,投資完成率115.1%﹔開工項目28個,開工率112%﹔竣工項目21個,竣工率110.5%。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打造優質創新平台。積極對接高校院所智力資源,助力企業創建科技創新平台,獲批省級企業研發中心2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7家,新登記科技成果314件。成功舉辦2024國際創新核藥產業論壇、安徽“雙創匯”走進慈湖高新區暨生命健康產業協同發展論壇等活動10余場,營造出濃厚創新氛圍。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依托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工程,2024年共申報高新技術企業61家,其中新申報22家、重新申報39家﹔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215家﹔新增專利授權71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4件,同比增長24.1%。
引育留用各類人才。打造“慈引力”人才品牌,設置招才服務專線,建設“人才交流廳”,攜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智慧制造產業學院。2024年共入選“龍馬”工程人才3人、引進“駿馬”工程人才281人。
環境品質顯著提升
加強全域綜合整治。系統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加強閑置低效用地“全域治理”,全力攻堅上湖北片區等十大重點征遷項目,圍繞寧馬城際慈湖站片區、上湖片區清理低效用地近4000畝。
持續提升園區品質。著力做好城市“北大門”開發建設,加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完成曙光路新建及改建等8條道路建設並竣工通車。2024年完成城鄉建設“四合一”項目投資9.1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5.8%。
扎實推進綠色發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順利完成中央、省市環保督察迎檢及整改銷號工作。完成“無廢園區”“無廢細胞”創建,新增省級綠色工廠1家、市級綠色工廠3家。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持續助企紓困解難。深化“企聲響應”專項行動,完善工作機制,優化服務包保,精准服務企業發展,2024年累計走訪“聯系包保”企業、重點項目900余次。全年累計落實減稅降費1.1億元,為300余家(次)企業兌現政策資金超5億元,新增新四板挂牌企業2家。
持續優化政務服務。加快政務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進程,扎實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全面推行“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一制度兩窗口”、周末“不打烊”制度,不斷優化政務營商環境。2024年累計提供延時服務100余次,辦結“辦不成事”反映事項4件、跨省通辦事項20件。
持續辦好民生實事。扎實開展“強責任、嚴紀律、轉作風、辦實事”及時解決群眾訴求專項行動,深入推進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成立慈湖街道基金會,實現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全覆蓋。全面完成便民停車等24項民生實事,城鎮新增就業、失業和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完成率均超100%。
體制機制有效激活
有序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管委會+公司”模式,制定《慈湖高新區管委會與國有公司職責邊界清單(試行)》《慈湖街道黨工委、慈湖街道辦事處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明確職能定位。
深入推進新慈集團改革。積極運作北城建投、高新產投、新慈招標公司,優化公司內部機構和崗位設置,提高服務保障水平。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主動謀劃自營項目,不斷增強集團自身造血能力、運營水平和盈利能力。
積極推進服務模式創新。積極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在雙創基地B樓建設“一站式”智慧政務服務中心,園區13個部門(含駐區單位)均已進駐,辦理政務服務事項457項。自2024年9月集中入駐以來,月均辦件量約3400件,群眾辦理滿意度100%。
展望2025:
創先爭優勇擔當,攀高逐新譜新篇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慈湖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推動各項工作爭先進位、爭創一流,為加速實現“百億產業、千億園區”目標,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努力。
全力抓黨建促發展
進一步完善“高新紅色領航”工作品牌,加快區級黨群活動中心建設,打造“機關作表率”“企業強品牌”等工作機制。堅持開展“兩項排查”工作,深入落實“雙創兩提升”工程和“單獨組建行動計劃”工作要求,進一步提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質量。全面加強管委會自身建設,持續實施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計劃,強化依法行政、務實擔當、正風肅紀,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全力抓產業強轉型
加快謀劃產業發展藍圖,立足“十四五”發展現狀,科學謀劃“十五五”規劃,堅定不移調整產業結構,超前謀劃未來產業布局。堅持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准確把握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緊緊咬定GDP、規上工業、投資類指標,加強監測預警,強化分析研判,全力打好打贏經濟增長翻身仗,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達到全市平均,力爭進入全市前列。加強包保幫扶,組建重點企業幫扶工作專班,其中32家億元以上重點工業企業由管委會班子成員分別牽頭包保,全面做好協調服務,全力護航企業發展,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
全力抓招商快建設
組建運營好高新區產業基金,充分發揮產業投資公司作用,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作為重點地域,深入挖掘招商線索,推動形成從項目洽談到項目落地再到投產的全流程跟蹤服務,力爭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5個。圍繞“兩重”“兩新”,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力度,爭取更多項目進入上級“盤子”,力爭全區項目謀劃總數達150個以上,總投資額突破1000億元。強化“七未”項目管理,堅持重大項目會商調度機制,加強要素保障,進一步提速項目建設,重點推進諾宇核藥、藥食同源等項目加快開工,華旺三期、西普爾智能充電器等項目加快投產。
全力抓創新增活力
持續優化園區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工作機制,全力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增長,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210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205家。用好“科技貸”“創新積分貸”等科技金融產品,推動研發機構量質齊升,完成研發投入增長12%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家,新登記省級科技成果320件。常態化拜訪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加快與中國藥科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平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發揮慈湖高新區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室作用,積極爭創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新增專利授權超550件。
全力抓環境提品質
科學編制《慈湖高新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加快完成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系統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聚焦205國道、葛羊路兩條道路沿線,力爭清理低效用地約2000畝,騰出更多產業發展空間。加快實施全域城市更新,圍繞TOD、EOD兩大片區,加速團旗山路、寧馬城際慈湖站周邊配套設施工程(一期)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圍繞銀杏大道、寧馬城際周邊環境開展提升改造,著力提升城市“北大門”環境面貌。加快推進微納智創園、生物醫藥加速產業園、TOD啟動區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速度,持續完善園區綜合配套服務功能。
全力抓安全保穩定
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以化工園區安全整治提升為中心,狠抓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扎實開展全區各類風險隱患問題排查整治,建設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健全應急指揮中心功能,不斷織牢織密全區安全生產體系,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落實民生保障措施,深化暖民心工程,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100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率達95%以上。積極探索社會矛盾風險綜合防控新模式,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持續推進領導班子開門接訪、帶案下訪,加大隱患源頭排查化解力度,積極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全力抓改革提效能
加快完善“管委會+公司”模式,探索建立更加靈活的用人分配機制。持續鞏固改革成果,推動慈湖街道實體化運行,將更多市場化職能劃轉新慈集團,不斷提升園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持續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和預算績效管理,為園區發展提供財力保障。加快新慈集團經營模式改革,推動產投公司、北城公司成為管委會全資公司。通過整合現有資源,打造新的產業化主體,積極拓展融資渠道,計劃分兩期發行PPN,提升集團市場化融資能力和可持續經營能力。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一站式”功能,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優化工作流程,全力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持續優化全區營商環境。(高文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