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合肥經開區依托“空港”,以港產融合、城鄉融合雙輪驅動提升發展能級——

開辟“港產城鄉融合”新路

2024年11月26日07:2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合肥經開區全力推進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各項事業建設。作為合肥市“十四五”打造的五大重點片區之一、合肥經開區能級提升主平台,新橋科創示范區走出一條“港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探索

——圍繞“空港”開辟“試驗田”

合肥西北角,新橋國際機場,一架架飛機接連不斷駛向浩瀚藍天。今年國慶假期,合肥新橋機場累計完成航班起降2121架次,日均航班起降303架次,同比增長8.2%。

飄紅的數字,涌動的人流,折射出一座現代化機場給一座城市帶來的巨大輻射效應。以新橋國際機場為圓心,一座現代化新城在這裡蓬勃生長。

隨著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步伐日益加速,合肥快速由“江淮小邑”向“繁華大都市”邁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作為彼時的合肥空港門戶,1977年啟用的合肥駱崗國際機場完成了歷史使命。作為“大合肥”時代的“空港接替者”,2013年5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建成投運。

新起點,如何立足新橋國際機場做好發展“大文章”?需要種好“試驗田”。

2013年9月,經省委、省政府同意,合肥市作出區劃調整和啟動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合肥經開區托管機場所在地的高劉鎮。2014年6月,省政府批復同意設立省級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

“示范區設立之初的發展目標,是要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為依托,建設成為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合肥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更好服務“雙招雙引”,2022年2月示范區加冠名“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同年,合肥經開區成立新橋科創示范區建設指揮部,掀起全面建設新高潮。

“‘空港’改‘科創’,是從以‘港’帶‘城’,到‘港產城’融合發展。”合肥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是以港產融合、城鄉融合雙輪驅動拓寬區域發展空間、提升發展能級的迫切需要。

10年過去,踏入這片充滿希望的創新熱土,目之所及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充滿活力的新城面貌,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戰新產業風生水起。2013年以來,示范區已累計投入近400億元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產業投資1000多億元,全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新興產業集聚區、國際化綠色低碳新城。

實踐

——推動“港產城鄉”融合發展

在新橋科創示范區,有一條東西走向、寬闊平坦的主干道“雄安路”。一條道路,為何要以一千公裡之外的河北省雄安新區命名?

為種好示范區這塊“試驗田”,秉承雄安理念,對標標杆地區,打造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高質量發展引領的科創型產業新城,全力推動“港產城鄉”融合發展。

自成立以來,示范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品質建設、高水平承接、高效率服務、高效益產出,堅持基礎設施優先、生態環境優先、群眾利益優先,堅持港城一體、產城融合,重點規劃發展“四業一中心”:集成電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型功能材料、航空物流產業,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

加速推進示范區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合肥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軌道交通、江淮運河、港口、機場擴建等機遇,積極構建臨空、臨港、臨鐵,高速、高鐵、軌道、機場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系統,形成互聯互通合肥中心城區,輻射帶動皖西、皖北,快速通達滬寧杭漢,會通東西,溝通國內、面向國際的區位優勢。

“屆時,合肥新橋機場將攜手浦東、祿口、蕭山打造長三角世界機場群,為合肥及安徽增添發展動力。”隨著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合肥機場綜合交通中心項目計劃總監齊鵬輝啟動手中的按鈕,隱藏於沙盤下部的三層立體模型便“鑽”出地面,一個全省首個集航空、地鐵、城鐵和公路多種交通方式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模擬場景呈現於眼前。

全力打造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沐浴冬日的暖陽,漫步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以新橋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空港經濟區,以長鑫存儲為代表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以蔚來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以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正在加速拔節生長,“港產城鄉”融合發展的火熱圖景令人振奮。

打造新城,說到底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城”的雙向奔赴。踏入位於示范區核心區域的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優美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對標先發地區,我們將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新橋科創示范區建設先行條件。”合肥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示范區規劃建設中,水生態的構建是“重中之重”“點睛之筆”,加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生態融城,與水共生”。

新橋國際醫院開門問診、碩金大街建成投用、寶教寺湖生態修復工程竣工、六中新橋校區與國際小鎮小學開工建設……近年來,示范區醫、教、文、體等公共配套服務功能日益完善,農村發展區、城市建設區城鄉一體,綠色、協調、共享的全域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在“港產城鄉融合”的深入實踐中,新橋科創示范區發展動能澎湃,目前集聚人口超過12萬人,其中產業類人才超2萬人。

開拓

——完善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如何真正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新橋科創示范區,仍需接續奮斗。

作為探索“港產城鄉”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新橋科創示范區推進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試水”。示范區成立建設指揮部,構建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打破干部級別界限,打破機構設置界限,將所有單位納入統一管理,為項目建設提供征拆清障、土地報批、功能配套等全方位保障。定期召開指揮長會議調度重大項目,及時研究解決問題,形成扁平高效的建設作戰體系,護航重大項目高標准、高質量、高速度推進。

科學統籌,實現城鄉行政管理體制一體化。示范區優化高劉街道(原高劉鎮)管理體制,調整街道領導班子,改革內設機構,實行雙向選崗,優化人員配備﹔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選優配強村(居)班子,實施村(居)績效考核,激發村(居)干部服務發展熱情,為新橋全面建設提供組織保証。

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2022年3月,合肥經開區與淮南壽縣簽署《合肥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合作共建協議》,合淮合作區啟動建設。截至目前,已梳理涉及規劃建設、市場監管等1560項賦權清單,聯合編制專項規劃8項,為重點企業統一提供清單化、閉環式全流程全領域要素保障。依托合淮合作區改革試點,在省內首次實現了跨市域布局主導產業、跨市域整合要素資源、跨市域調整行政權限,建設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奮力創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成為合肥都市圈未來發展的主引擎和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示范區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表示,將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等戰略機遇,延續“熱血沸騰”的激情,保持“熱氣騰騰”的氛圍,干出“熱火朝天”的氣象,開啟新橋“港產城鄉融合”新篇章,實現區域發展新跨越,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 通訊員 李長龍 姜經梅)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