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患處神經控制疼痛!這項技術造福關節疼痛患者
近日,飽受多年病痛折磨的王奶奶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接受了一項新技術療法,成功緩解了伴隨其多年的髖部疼痛並恢復了行走能力。專家介紹,該技術通過消融患處周圍神經感受組織,從而達到控制疼痛目的,為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替代療法。
合肥的張奶奶今年83歲,患股骨頭壞死長達八年,期間採取過藥物和物理治療等保守療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奶奶病情逐漸惡化,原有的藥物、理療等方式已無法逆轉其股骨頭塌陷和隨之帶來的髖部疼痛和下肢癱瘓。醫生曾建議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但張奶奶年事已高,對“開刀”比較畏懼,因此遲遲沒有採取有效治療。張奶奶終日飽受疼痛和無法行動的痛苦,長期臥床在家,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受到嚴重影響。
今年10月,張奶奶在家人帶領下,來到安醫大二附院疼痛科尋求治療。該院疼痛科主任醫師翁立軍接診后,為其完善了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后,決定採用射頻熱凝去神經化技術進行治療。“該技術採用射頻電流對髖關節周圍的股神經、閉孔神經等特定神經支進行消融,通過阻斷人體疼痛信號傳導,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翁立軍介紹。在征得患者及家屬的之情同意后,翁立軍為張奶奶實施了這項新技術。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術中借助先進的影像引導技術,醫生精准定位病灶,通過一根僅1-2毫米的穿刺針,成功消融了患者髖關節周圍神經支。術后,患者疼痛症狀隨即緩解,術后半天即可下地自主行走,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髖關節疼痛多由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退行性骨性關節炎、髖關節滑膜炎等疾病引起,往往導致關節病變。”翁立軍介紹,“對於嚴重的關節病變,目前採取的主要方法是手術治療,如骨科關節置換手術等,但手術創傷較大、恢復周期慢,通常需要1-3個月的恢復期,對於部分患者療效不明顯或存在較大風險。”
此次為張奶奶採用的新技術,有別於骨科手術治療或此前疼痛科較多採用的神經阻滯治療。翁立軍表示,“與傳統的手術治療相比,射頻熱凝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與神經阻滯技術相比,則具有定位更加精准的特點,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或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胡志鵬 劉理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