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強化科技支撐 助推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科技先行。為進一步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切入點,扎實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實落地,結合農時農事和技術需求,現場“把脈”,精准“開方”,實時指導田間管理,解決種植技術難題,確保技術供給不斷檔,架起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助力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人才與鄉村“一對一”、科技與農民“零距離”。
初冬時節,站在魯口鎮朱台村田間地頭放眼望去,連片的冬小麥破土出苗,生機勃勃,鄉村田野像是鋪上了一層“綠地毯”。“冬季雜草的苗齡小,除草比較容易,對小麥造成的藥害也較小……”當地科技特派員葉濤正在認真查看土壤墒情、小麥苗情及病虫草害情況,給小麥種植戶們進行小麥冬前管理技術指導,為小麥安全越冬“把脈問診”,為來年優質高產夯實基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當地結合天氣趨勢“量身定制”田間管護措施,組織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當前小麥管理技術要點,發放小麥冬前管理明白紙,冰糖組織引導種植大戶、植保專業化合作組織等使用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稈噴霧機等多種方式進行病虫草害統防統治,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冬小麥管護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幫助小麥控旺促弱、減少病虫草害等,切實為種植戶診苗情、送技術、解疑惑、開處方,將科學管理技術送到了種植戶的心坎上。
為了強化科技服務和科技興農意識,當地堅持將鞏固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和推動人才工作的重要舉措,今年在323個行政村(社區)共選派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323名,他們中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有的是本地的農技人員、鄉土人才,通過用活“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技特派員積極參與鄉村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通科技特派員服務“最后一公裡”。
走進位於南照鎮十裡村的颍上縣十裡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連片大棚裡,綠油油的蔬果瓜苗長勢良好,預示著來年的希望。據了解,公司成立於2016年11月,以蔬菜種植為主營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規模逐步壯大。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縣科技、農業等部門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探索辣椒、豆角等蔬菜的高效種植技術使企業逐漸走上了一條科技興農的新路子。
“我們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縣科技、農業等部門的幫助,幫我們搭建了與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的產學研合作的橋梁。”颍上縣十裡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亭介紹,“我們現在打造了縣辣椒科技小院,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安農大的教授每月都會定期到企業走訪調研,給我們指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截至目前,企業已形成近千畝的種植規模,建成了20000平方的現代化育苗工廠和一座2600立方的保鮮冷庫,帶動3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與100多位種植戶進行合作。擁有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商標4個,綠色食品認証2個,無公害食品認証1個。
近年來,颍上縣以農民技術需求為服務方向的特色培訓,包括直播運營、草莓種植等特色培訓直接送到了廣大群眾的心坎上。縣科技部門牽頭,組織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以農業企業為依托,傳授知識和經驗,建立幫扶點,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做好政策宣傳、產學研合作對接、推進農業創新載體建設等工作,變“輸血”為“造血”,切實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能。
當地還組建了3個省級科技特派團和3個省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構建起“政產學研推”一體化體制機制,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智慧翅膀”,賦能颍上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質”更 有“智”。今年1至9月份,全縣科技特派員共培訓農戶17100多人次,指導經營主體發展815個,轉化科技成果372個,實現一二三產業增收1200多萬元。
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冀﹔農業,走出鏗鏘的步伐。下一步,當地將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深入聚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開展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扎實推進科技特派員“四新”成果轉化,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有效機制,將科技的“種子”洒遍田間地頭,助力振興的“果實”結滿枝頭,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沈雲鵬、寧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