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宣城郎溪:農業發展闊步前行 特色產業譜寫新篇

2024年09月30日16:3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75年歲月崢嶸,75載春華秋實。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回望郎溪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鄉村振興穩步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成績輝煌。

“村企聯姻”譜寫生態新文章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實現共同富裕全局。自安徽“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以來,郎溪縣積極引導民營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結合村情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努力探索村企共贏新路子。

走進該縣十字鎮新和村的康龍油茶種植基地,高低起伏的坡地上種滿了油茶,青綠的油茶果子挂滿枝頭,景區內的露營基地裡,游客三五成群正在享受自然風光。然而就在十年前,這個村子還是“有山不長樹,有地不長糧”的窮窩窩。

怎樣將“荒山”變為“綠山”再變為“金山銀山”?新和村給出了答案:村企聯姻。

2015年,新和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安徽康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從事油茶、油用牡丹種植,油茶籽油、牡丹籽油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民營科技型企業。2016年,村“兩委”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制度為契機,從村民手中流轉近千畝林地,同時整合產業項目資金90萬元,按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資產收益分紅”的模式,同康龍公司合作建成近千畝優質油茶種植示范基地。

就這樣,荒山野嶺一夜之間換上綠裝,也譜寫出了生態經濟新文章。

現在,該油茶種植基地不僅帶動了周邊300多戶村民實現了就業,入股的農民每人每年還能拿到3萬多元的股權分紅。村民陳開寶已經採了五年的油茶果了,每年十月份油茶果大批成熟,自己便來到這裡當採工,一個月的收入達到了四五千,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據悉,去年新和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6.7萬元,其中康龍公司就貢獻了26萬元。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康龍公司現建有現代化生產廠房4000平方米,形成了年生產能力為1200噸成品油的加工基地,公司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2023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介第一批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的通知》,十字鎮新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安徽省唯一入選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2024年6月,全省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會議召開。由安徽省康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申報的油茶庄園產業旅游區項目(郎溪),上榜2023年度安徽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典型項目(企業)。

接下來,郎溪縣將繼續把民營企業這支生力軍更多地動員到鄉村振興主戰場,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資源優勢和鄉村發展需求高效對接、結對共贏,助力鄉村振興翻開新篇章。

“一路生花”激活美麗經濟鏈

郎溪縣地處皖南山區,雨量充沛,植物群落豐富,具備多種綠化苗木生長的有利條件。同時,該縣毗鄰長三角多個主要城市,交通便利,發展花卉產業區位優勢顯著。近年來,郎溪依托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走進美迪花世界種植基地,十萬株繡球花郁郁蔥蔥,生長力旺盛。這裡是皖南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同時也是華東最大的常青藤種植基地。作為全縣花卉產業的龍頭企業,美迪花世界在全縣8個鄉鎮設有分基地,基地面積共計12萬平方米,年產各類花卉200萬盆,品種達65種,在長三角花卉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郎溪第二屆繡球花卉節開幕。在濤城鎮慶豐村“美迪花世界”鄉村振興產業基地裡,15萬余株的繡球花、舞春花、美女櫻、常春藤等各色時令花卉競相開放,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賞花打卡。據了解,自2022年起,該縣連續三年舉辦“花卉節”活動,吸引游客達36萬人次,助力賞花經濟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該公司於2018年成立了郎溪縣喜微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就近招聘培訓,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就業,農戶年均增收2.1萬元,2020年該合作社被評為市級示范合作社。

政策支持助力產業發展

近年來,為了促進花卉產業的健康發展,郎溪縣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負責人為組長,各相關單位、各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苗木花卉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縣花卉產業發展工作,並先后出台了《郎溪縣振興花木產業發展美麗經濟實施意見》《郎溪縣2023年做優做強苗木花卉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實施幫扶產業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四個一批”專項行動。

“我們圍繞打造種植基地,加強品牌創建,培育網絡電商等工作任務,將幫扶花木產業納入鄉村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體推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強介紹。

2019年以來,全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鼓勵社會資本,多渠道增加花木產業投入,扶持產業發展。此外,當地政府通過補貼支持建設了10萬余平方米的生產大棚和16萬平方米的節水灌溉設施,有效促進了全縣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郎溪縣花卉生產基地持續擴大,從2019年的420畝,發展到目前的1905畝,輻射了郎溪縣8個鄉鎮。下一步,全縣將持續圍繞打造種植基地、加強品牌創建等工作任務,促進花卉生產向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特色化發展,讓“美麗經濟”持續綻放。

“青蝦養殖”跳出兩岸發展路

一隻青蝦能“跳”多高?在郎溪縣梅渚鎮周家村,這裡的青蝦“跳”鼓了村民的口袋,“跳”動了農村發展新活力,“跳”出了兩岸合作路。

走進梅渚鎮周家村青蝦養殖基地,一畦畦平整的田塊被攔網圍成方池,清澈的方池裡放置著一個個蝦籠,格外引人注目,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清晨五點,村民陳克勝便忙碌了起來。穿上膠靴,拿上手電筒,蹚水下蝦塘,查看青蝦長勢。用抄網一撈,一隻隻青蝦正活蹦亂跳,濺起的水彈在陳克勝臉上,透著絲絲清涼。據了解,這批青蝦剛剛下塘,再過兩個月可以迎來豐收季。

而這正處於朝陽的青蝦產業,其實來源於胥河對岸的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社渚鎮的青蝦養殖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2010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廣,2016年社渚鎮被中國漁業協會評為“中國青蝦第一鎮”。因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梅渚鎮與社渚鎮民間來往尤為密切。一來二去,梅渚鎮也刮起了青蝦養殖的“旋風”。

2017年,梅渚鎮周家村黨總支書記鄭萬富和村“兩委”結合村情實際,做出嘗試發展青蝦養殖產業的決定。

在核實清查、重新發包村集體資產的基礎上,周家村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開發部分閑置土地,建成郎溪縣十大產業基地之一的青蝦養殖基地。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的價格承包給農戶,不僅帶動22名農戶就業增收,還改變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局面。之后,村裡又投資90余萬元建成青蝦交易服務中心,並成立青蝦養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實行標准化養殖、統一銷售,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50萬元。”鄭萬富說,“這些年,村裡的青蝦養殖逐漸形成了‘傳幫帶、大帶小、老帶新’的模式。不少外地人還專門到村裡考察取經咧!”

以青蝦養殖為突破口,周家村的“水文章”越做越大。如今,全村青蝦和龍蝦養殖大戶達40余個,養殖面積約1800畝,畝產8000元以上,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47萬元。目前,梅渚鎮周家村正依托“港口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以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未來,郎溪縣將以繼續“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為目標,做好“一隻蝦”文章、發展“一隻蝦”經濟,以產業鏈創新做強水產業,裝滿養殖戶的“錢袋子”。(陳穎)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