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圖說天下

亙古凌家灘,交融新時代

2024年04月19日08:11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4月18日,在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外國媒體與游客選蓋全國各地遺址博物館的紀念章。

  2022年,凌家灘正式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裡,分為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遺址本體展示區等6大功能區。凌家灘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為階段目標,推進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利用,並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群眾,積極探索出一條管理與治理結合、人文與自然契合、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大遺址保護新路子。

  考古遺址公園需要人氣,也需要人才。

  4月17日下午,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開幕在即,凌家灘遺址管理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安徽大學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

  在此之前,凌家灘遺址管理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陸續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在遺址發掘、考古研究、基地建設、遺產保護、人才引進等方面,探索多層次、多角度合作,依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研究,讓安徽考古工作“走出去、請進來”。

  田野之上

  多學科研究共同發力

  凌家灘遺址總面積約220萬平方米。自1985年發現后,凌家灘先后進行了15次發掘,總發掘面積約75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2023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凌家灘遺址被作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凌家灘遺址今明兩年考古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今年計劃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2021年至2022年,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發現。考古人員對墓葬區西側遺址公園休息廣場區域進行了發掘,發現一處祭祀坑,共出土石器140余件、玉器70余件、陶器40余件,其中包括凌家灘迄今發現最大的石鉞,以及一件精美的龍首形玉器。

  2023年,考古人員對凌家灘墓葬區西側祭祀坑外擴區域進行了進一步發掘,發現祭祀坑所處為一處大型台基,應是凌家灘先民精心設計並堆筑的祭祀活動場所,其與墓葬區緊密相連,或在凌家灘人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的考古發現,加深了對凌家灘墓葬祭祀區全貌的了解。

  據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張小雷介紹,今年計劃發掘的1000平方米位於墓葬祭祀區的西側。

  當前,一系列合作項目,帶動凌家灘田野考古與多學科合作研究共同發力。據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介紹,未來還將推動凌家灘文化研究院實體化運作,繼續出台人才柔性引進政策,吸引更多學者參與聯合研究、闡釋解讀凌家灘文化。

  4月18日,在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的文創產品。

  公園內外

  高質量闡釋遺址價值

  4月17日下午,來自當涂縣江心中心學校的孩子們來到凌家灘參加研學游。與去年相比,凌家灘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搭建了新的考古大棚。好奇的孩子們聽完講解、走下墓葬區的參觀點,總不忘向此處張望。

  近年來,凌家灘與馬鞍山市教育局簽訂中小學教育研學實踐基地合作協議,自公園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觀眾約100萬人次,其中半數以上為大中小學生。這裡,已經成為大中小學生了解中華悠久文明的第二課堂。

  面向大眾闡釋、解讀考古成果,考古遺址公園正是一個成功的探索。2022年,凌家灘正式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裡,分為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遺址本體展示區等6大功能區,突出文化遺產展示、文化休閑體驗等5大主導產業,已建成凌家灘文化村、游客中心、研學基地、墓葬祭祀區、數字展廳等項目。

  推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動凌家灘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凌家灘的最新征程。目前,凌家灘已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展開合作,《凌家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申請表》《凌家灘遺址申遺文本》已報送至國家文物局。馬鞍山市已將凌家灘遺址申遺和保護利用列為該市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

  如何繼續做好凌家灘遺址活化利用工作?唐軍介紹,遺址採取保護展示、復原展示、標識展示等多種方法,同時豐富數字體驗產品和新型文旅服務供給,高質量闡釋遺址價值。

  隨著凌家灘游客中心、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項目、內外環壕保護展示項目、老糧站研學旅行基地改造項目、數字體驗館等陸續對外開放,古老的遺址煥發新光彩。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一處集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

  據介紹,凌家灘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研學基地,策劃創作《夢回凌家灘》大型實景演出﹔推動專業考古與公眾考古相結合,活化利用凌家灘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加強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交流互鑒、傳承發展研究,定期舉辦凌家灘文化學術研討會,推動凌家灘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4月18日,航拍的建設中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

  鄉土之間

  新生活帶來別樣風景

  4月17日,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對外開放試運營。

  這座小鎮,佔地面積6.59萬平方米,集凌家灘文化、教育、娛樂、休閑於一體。夕陽西下,文創街區的屋檐上洒滿金光﹔夜幕降臨,水灣中的藝術中心亮燈了﹔星光點點,鏗鏘的嗩吶聲吹響了……別樣的風景,首先迎來了周邊居民的到訪,他們紛至沓來,觀故土新貌,也融入全新的生活。

  堅持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凌家灘也將借鑒良渚等同類型遺址保護和利用經驗,構建國家、省、市、縣共同投入的財政保障機制,加快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據介紹,含山縣通過投資近5億元,建設17萬平方米、1100多套的安置房,解決了佔壓在遺址本體上的5個自然村近1000多戶的拆遷難題,將遺址完整地進行了保護。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及縣級配套資金,先后完成覆蓋遺址本體1.65平方千米的安全技防系統。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遺址公園服務配套建設,強化招商引資,成功撬動社會資金3億元。

  2022年以來,凌家灘遺址所在的長崗村,返聘村民從事考古發掘、項目建設、旅游服務、后勤等工作,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和穩定收入問題。近兩年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直接帶動周邊數百名村民就業,就業村民年增收約4萬元。公園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約100萬人次。

  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凌家灘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為階段目標,不斷地推進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並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群眾,積極探索出一條管理與治理結合、人文與自然契合、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大遺址保護新路子。(本報記者 晉文婧 賈克帥)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