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羅雲峰:聚力打通科創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最后一公裡”
“合肥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深入推進‘四鏈’融合,一體貫通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聚力打通成果轉化堵點卡點。”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羅雲峰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合肥市聚焦科技成果“轉什麼”“誰來轉”“怎麼轉”等關鍵問題,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羅雲峰。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轉什麼”——完善服務保障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一環。
目前,合肥市建立了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三就地”統籌調度機制,高位推進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展。同時,合肥構建“1+N”政策服務體系,服務保障貫穿成果“發現、評價、孵化轉化、應用、產業化”等全部環節。
羅雲峰表示,合肥成立5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開展有組織、體系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三個“第一”職責,即找到第一個人(成果持有人),投出第一筆錢(種子基金),給出第一個訂單(應用場景),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市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成果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第一時間“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合肥首創建立可轉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建設5家科技成果概念驗証中心,對成果專班摸排成果項目轉化前景進行研判﹔另外,積極謀劃推動設立概念驗証基金,總規模1億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室熟化“最初一公裡”。
2023年以來,合肥市已捕捉高校院所可轉化科技成果4300多項,推動依托成果成立企業630多家,其中“獨角獸”類企業達42家。
“誰來轉”——暢通成果轉化鏈條
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實驗室研究與開發、中間實驗、工業性實驗和產業化等多個階段。
羅雲峰介紹,合肥依托安徽創新館,打造了“千億科技大市場”,征集展示創新成果2100余項,培養各級技術經紀人近2300人,並加大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布局力度,建設了39家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覆蓋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現代農業等10余個細分產業領域,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200億元、實現三年翻番。
企業是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合肥加快打造了“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骨干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梯隊。在各項政策的推進下,2023年,新增國家高企1994家、總數達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809家、總數達11045家,兩年翻番。
“怎麼轉”——創優轉化應用生態
“目前,合肥已建、在建、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其中,依托穩態強磁場催生多個國家Ⅰ類創新靶向藥物,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孵化高科技企業7家。”羅雲峰表示,去年,合肥舉辦路演活動59場、路演項目391項,促成36項成果獲得種子基金支持。
除了搭建創新促轉平台,合肥還積極加速集聚轉化關鍵要素,全力搭建供需對接橋梁。
合肥設立總規模10億元、風險容忍度高達50%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優質高校院所成果團隊項目就地轉化,已立項支持項目108個,出資項目74個、金額1.4億元。
為鏈接“創新鏈”與“產業鏈”,合肥常態化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揭榜挂帥”活動﹔組建全國省會城市首個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持續為企業提供投融資、場景應用等服務,為前沿技術找落地方案,為創新產品找應用場景,助力新技術加速落地、新企業加快成長。
羅雲峰表示,今年,合肥將繼續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的創新生態,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場景上,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