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揚皖所長,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我們將充分發揮安徽省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在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實現更大突破,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篇大文章爭光添彩。”在2024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供圖
主動靠上去,安徽發展實現重大突破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陳軍介紹,5年多來,安徽始終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突破。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賦能下,安徽在全國發展戰略全局中的位勢顯著提升,實現了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2023年,全省經濟總量4.71萬億元,增速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
5年多來,長三角地區還實現52項居民服務應用事項“一卡通辦”,152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長三角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安徽與滬蘇浙共建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全面融入長三角,也深度拓展了安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實現了資金、技術、人才淨流入,安徽迎來了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陳軍說。
2023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789個,實際到位資金8743.4億元、同比增長7.2%。安徽新登記經營主體141萬戶、增長19%,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4家,總數175家、升至全國第7位,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全省共吸納滬蘇浙地區技術合同7090項,合同成交額1061.49億元,分別佔全省吸納技術合同的20.2%和22.4%。
精准接上去,在一體化道路上闊步前行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把握‘四個統籌’,即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統籌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安徽也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陳軍說。
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全國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先后落戶合肥,全省建成在建大科學裝置9個,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7。
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安徽揚“創新活躍強勁”之長,聚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推進張江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與滬蘇浙聯合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攻關項目77項。
同時,安徽還揚“制造特色鮮明”之長,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揚“內陸腹地廣闊”之長,提升改革開放新高地能級﹔揚“生態資源良好”之長,讓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底色更美﹔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之長,讓幸福魅力長三角走深走實。
堅持上海龍頭帶動,學滬蘇浙之長,揚安徽優勢,在一體化發展道路上,安徽信心滿滿。
全力融進去,高質量發展闖新路
從長三角的“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如今的安徽,正在著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期,我們將積極構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定走好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陳軍說。
陳軍介紹,安徽將加強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和跨區域協同,攜手滬蘇浙共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兩心同創”,共建長三角國家實驗室體系協同機制,推進科創資源共享,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大力發展汽車首位產業,促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制造業協同發展,共同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和數字產業集群。
安徽還將深化常態化對照學習滬蘇浙機制,在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上等高對接,分類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在產業轉移承接等方面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分享機制,縱深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持續開展上海與六安革命老區對口合作,做大做強一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此外,安徽還將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等高能級開放平台,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高標准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建設。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能源、糧食、金融等領域安全,健全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合力打造“平安長三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