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陵之南的小“菇”事
立春前后,萬物復蘇,從此阡陌有春意。蕪湖市南陵縣奮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香菇基地,是一派豐收景象。
香菇長勢喜人。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走進菌菇大棚,就能聞到沁人的菇香。七層高的菇架上,一朵朵“小香菇”從菌棒上撐開傘狀的菌蓋,或疏或密,長勢喜人。趁著天氣晴好,菇農們則忙著採摘、分類、裝筐,供應市場。
說起南陵縣奮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還小有來頭,和過去單打獨斗不同,聯合社於2022年由工山鎮天官、紅星和戴匯三個村抱團成立,目前佔地5500多平方米,共計15個大棚。
每個村都成立了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但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擺在三個村面前的共同課題。
菇農在大棚裡採收鮮菇。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起初也想過發展蔬菜和養殖,但均因技術不成熟,沒能達成共識。”戴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榮四坦言,在看到籍山鎮香菇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之后,便前去取經,而后一拍即合,選了三個村接壤的一塊荒山地,建大棚、種香菇。
就這樣,香菇在工山鎮落地生根,而且實現當年建棚,當年採收,當年就有了收益。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如今,基地不愁沒菌棒、不愁沒產量,也不愁沒銷路,農戶將菌棒接進大棚后悉心照料,10來天的時間,簇簇肉質厚實的香菇就能撐起了一把把“致富傘”。
菇農們忙著給新鮮採收的香菇裝筐。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一個棚大約400多平方,能擺菌棒1.6萬棒左右,每個菌棒能採3到5斤鮮菇,採摘周期可持續6個月,眼下就是上市的旺季。”說起香菇,王榮四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趕在春節前,每天能採菇100多筐,一天下來就是四五千斤,銷售商直接上門收,省時省事又省心。
說話的功夫,一輛浙K牌照的箱式貨車穩穩停在菇棚外。銷售商全青鬆拉完手剎打開車門,見到王榮四便問,“下午能走不?這趟260筐,直接送麗水。”
“沒問題,保証不耽誤,正在棚裡採著哩!”王榮四應聲道,“全是現採的鮮菇,冷庫裡都囤不了貨。”
鮮菇上市。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要知道,自從這一季香菇上市以來,基地大棚成了村裡頭最熱鬧的地方。
64歲的王思義,過去一直在外務工,2022年返鄉后,他便成了香菇基地的技術管理員。“天天早上7點就過來,到了基地第一件事,就是測溫度、查濕度,負責大棚的通風保溫,雖然忙,當看著菇子一天一個樣,再忙也有勁。”
“濕度不能超過70%,溫度不能超過25度,最適應的生長溫度是10度左右……”雖不是科班出身,但話裡話外,聽得出王思義已經成了村裡頭種植香菇的“行家裡手”。
“香菇對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要求都很高,菌棒入棚后,要時刻關注棚內環境,才能保障菌棒順利出菇,”王思義一邊說一邊從菌棒上摘下一顆體型飽滿、帶有花紋的香菇介紹道:“這就是花菇,它需要適度日晒才能自然‘開花’,因為菇腚細、品相好,所以特別受市場歡迎,價好的時候1斤能賣到7塊錢。”
裝筐准備發貨的鮮菇。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如今,香菇已成為工山鎮助農增收致富的法寶,市場不僅覆蓋蕪湖、宣城等周邊城市,還遠銷上海、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市場。
“目前基地發展以鮮菇生產為主,受限於設施技術,隻能是忙半年歇半年。”王榮四告訴記者,眼下正在新建智慧恆溫大棚,建成后就能保証一年四季季季都有菇可摘,今后還打算開發香菇脆、香菇醬等深加工產品,讓鄉村振興更有動力,村民增收更有“蘑”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