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搶灘新能源汽車新賽道 宿州學院的“賦能”之路

呂歡歡
2023年10月26日11:5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日前,安徽省宿州市與宿州學院共同推進“4510”校地聯合科創行動,成立皖北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持續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

一時間,這一消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以及省內高校之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高等教育助力全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於產業而言並非“新鮮事”,但從其成立時間來看,短短不足兩月便完善建設規劃、組建研究團隊、打造研發平台,也並非易事。

而推動它快速發展的“幕后推手”,就是宿州學院。

“我們的定位就是成果轉化,通過政府主導、技術賦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學校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可以服務社會的產品。接力從0到1的原始創新,實現更多從1到N的成果轉化。”宿州學院黨委書記李紅說道。

“為什麼成立研究院?”

“研究院的誕生,是我們前期‘4510’校地聯合科創行動做實做深做細的一個成果縮影,既是順勢而為,也是乘勢而上。”宿州學院副院長楊維志全程參與研究院的落地建設,他對此感觸頗深。

宿州學院校領導一行在校實驗室調研。宿州學院供圖

宿州學院校領導一行在校實驗室調研。宿州學院供圖

何為“4510”?他進一步介紹道,近年來,為更好地服務宿州市“一城兩區三基地”建設,有效協同“政產學研用”多方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共贏,宿州學院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與宿州市深入對接,市校聯合實施宿州“4510”校地聯合科創行動,即:

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4鏈融合”,推動專業、產業、企業、就業和事業“5業聯動”,圍繞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宿州十大重點產業建設10大校地聯合科創平台,助推校地高質量發展。

在這之后,宿州學院共同開展了一系列“4510”校地聯合科創行動專場、宿州市“百強”企業進校園等多場大型對接活動。

一來二往之間,宿州學院開始搶抓安徽省大力發展汽車產業“首位產業”及省委、省政府支持汽車零部件產業向皖北地區延伸布局政策新機遇,主動對接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宿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重點企業。

“高校是產業的試驗場、創新的策源地、人才的培養地。我們就主動提出以宿州學院為依托、整合校地資源聯合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並得到了宿州市政府認可和大力支持。”宿州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李福華介紹稱,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由宿州市科技局牽頭對接宿州學院,學習借鑒先進科研機構運行模式,組建了宿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這也是皖北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

“我們要憑實力出圈”

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大爭之世”。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對於在這條新賽道上的“競逐者”而言,必須有核心技術。

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師團隊赴靈璧縣軸承產業園調研。宿州學院供圖

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師團隊赴靈璧縣軸承產業園調研。宿州學院供圖

近年來,宿州學院依托“4510”校地聯合科創行動實踐成果,瞄准汽車產業這一安徽“首位產業”,建立了契合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群,新能源、機械制造、電子、自動化、新材料、企業管理等優勢學科專業協同發展,形成支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矩陣效應。

然而,宿州學院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力遠不止於此。

宿州學院科研處處長朱光向記者列出一組數據,“目前,專職研究人員達到122人,其中高級職稱46人,博士/博士后103人(‘雙一流’高校畢業的博士佔比超過70%),構建面向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水平的工程、信息和管理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

有人才還要有平台。目前,該校擁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相關教學、實驗、研發基地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100多台件、總價值8000余萬元的先進儀器設備,能夠保障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高質、高效運行。

該校學生參加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宿州學院供圖

該校學生參加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宿州學院供圖

與此同時,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科院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江淮汽車集團等知名汽車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常態化開展交流合作,具備為研究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學校還將進一步匯聚創新要素,與相關企業和高校一起開展協同攻關。

在此基礎上,宿州學院打造出產業賦能教育、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產業的產教科融合生態圈,“實力出圈”也非紙上談兵。

“研究院如何‘續航奔跑’?”

賽道越火熱,競爭越激烈。對深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宿州學院而言,不僅自身如何“挂擋”起步引人關注,如何引領皖北新能源汽車發展風潮更為各界期待。

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師團隊赴安徽欣冉碳纖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指導技術人員進行相關產品研發。宿州學院供圖

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師團隊赴安徽欣冉碳纖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指導技術人員進行相關產品研發。宿州學院供圖

“學校是培養汽車人才的搖籃,企業是培育汽車精英的熔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基石。”對此,李福華道出宿州學院的“造車”之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事實上,宿州學院在這條路上早已深耕多年。作為近年來“產教融合”的一個縮影,學校多個學院與企業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助推校地合作高質量發展,化學化工學院就是其中一員。

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卓馨告訴記者,早在2021年,該院科研團隊就主動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與當地企業展開課題研究,在為企業發展解決技術難題的同時,科技成果也不斷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我們跟本地一家新材料企業合作了兩三年了,從一開始的單純雙向交流,到現在每年能到賬80萬元的‘創收’,是我們一開始沒想到的。”

校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宿州學院供圖

校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宿州學院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宿州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加強與地方重點汽車企業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為宿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支持、科技攻關、企業管理和人才培訓、專業人才輸送等服務,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助推宿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初步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鏈條式孵化模式。今年,學校與省、市、縣政府部門及100余家企事業單位、名優企業開展了實質性合作。

“在‘雙碳’目標推進背景下,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一道‘必答題’。宿州學院正以研究院為中心,繼續加大與優質企業合作的半徑,立足宿州本地,輻射皖北甚至全省,打造一個新能源產業生態!”李紅認為,新賽道上,宿州學院已經“跑起來”了!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