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蚌埠

“靚淮河” 何以韌性?

2023年08月31日15:3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不久前,安徽省扎實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大會上傳來喜訊:“靚淮河”實踐創新案例入選省“十佳”。

接踵而至,這個讓生態之變、淮河之變、城市之變“奔現”的“蚌埠方案”得到了國家生態環境部的關注和點贊。

聚集淮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疊加效益,釋放能量增加城市韌性,這是靚淮河打造長三角生態系統治理新樣板的關鍵所在,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蚌埠的生動踐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何為“韌性城市”?

“韌性”一詞原本是一個工程力學概念,本意是“被擊打后恢復原始狀態”,指一個系統遭受外部沖擊后維持自身穩定並恢復原有狀態的能力。

“韌性城市”強調的是一座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壓力沖擊時“打不垮”、“變化多”、“恢復快”,能夠保持抗壓、彈性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建設“韌性城市”,形象點說就是提高城市的“免疫功能”。打造幸福蚌埠,這是必修課。

“這個季節淮河河道防洪能力有著怎樣的變化?若有大水,精心打造的靚淮河景觀如何保護?”“水淹之后能否做到迅速恢復?”“這些生態景觀是怎麼按照防洪水位規劃布置的?” ……

不少關心靚淮河工程建設進展的熱心市民在“蚌埠發布”新媒問政平台對靚淮河的“韌性”規劃提出了疑問和想法。

希望“靚淮河”這座家門口的美麗河湖生態公園福澤四方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帶著市民的殷殷之心,記者走訪了靚淮河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方以及政府主管部門、流域主管部門、專家學者,解答民心所系,解密規劃布局,看“靚淮河”,何以韌性。

韌在寬容

初秋,黃昏時分,記者來到淮河岸邊,落日的余暉鋪滿河面。站在朝陽路大橋向東望去,一條大河穿城而過,碧波蕩漾,蜿蜒東流,寬闊的河面上,南來北往的船隻川流不息。

與兩年前比,很明顯,淮河在這裡變寬了。

“主河道由原來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寬至現在的500米左右”,據工程建設方蚌埠水投公司總經理張興禮介紹,通過對河道切灘、拓槽、疏浚,土方就開挖了480萬方。

拓寬后的淮河洪水下泄順暢,蓄水能力增強。“靚淮河工程首當其沖就是要提高防洪能力”,張興禮說,切灘的同時,利用430萬方切灘棄土,把原有10米堤頂背水側加寬至40—70米不等,形成防洪“超級堤防”。防洪標准提高,汛期防洪壓力減輕,確保城市安全度汛。

河道蓄水能力的增強,也全面提升了“留水”“用水”效益。龍子湖樞紐工程建成后,將使城市東片區排澇標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同時新增8立方米/秒的灌溉補水功能,使得城市防洪排澇、供水、蓄水、補水標准大幅提升,城市安瀾防洪系統得到進一步構筑。

河面拓寬同時帶來了通航能力的提升。這方面,常年在淮河裡搞航運的貨船主們最有發言權。於師傅跑船有20年了,主要做的是運輸農產品的生意。今年當貨船行駛到市區這一段時,他有了不一樣的體驗:“以往走在這裡總會提心吊膽,航運船隻集中停靠時,稍微往兩岸偏一點都害怕擱淺,今年河面寬了,行船通暢了很多,更加安全可靠了”。

曾經,站立這段大堤看淮河,淮河像是一條“大溝”,因其“兩頭翹、中間窪”的特殊地理特性,加上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泥沙沉澱、河床抬高、淤積成灘、河道縮窄,洪水下泄不暢,航運船舶特別容易擱淺。

據水利專家介紹,靚淮河工程主航道拓寬挖深,下沉至8米高程、新增4米水深,新增主河道水面4200余畝,即使汛期也能保証來往船隻安全有序通航,為三級航道升為二級航道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容乃大。如今再看淮河,脫胎換骨,舊貌展新顏。“一條大河波浪寬”,變寬變靚是外面,變韌變能則是內裡。

韌在生態

淮河北岸,解放路淮河大橋西,綠草如茵,花香扑鼻﹔獨樹島前,外地游人慕名前來,傾聽那顆獨立於水上的柳樹訴說蚌埠人推進淮河生態修復和治理的浪漫故事﹔親水廣場上,孩子們玩沙嬉水,盡情釋放快樂﹔健身步道向遠處不斷蜿蜒,網球場、籃球場等體育場地臨水而建,人們在美景中肆意舒展……

重塑灘地形態,連通河灘水系,新增水面2600畝、城市綠地1.2萬畝。項目實施以來,年淨化污水約912.5萬噸,淮河干支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淮河蚌埠閘上、沫河口國控斷面水質持續穩定在Ⅲ類及以上,2023年5月淮河干流蚌埠段上游斷面水質Ⅲ類、下游斷面水質達到Ⅱ類。

靚淮河工程讓綠色生態、親水近水的願望成為現實,塑造了“人水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城市格局。

“兩岸的生態公園打造做了嚴密的規劃和測算,每個區域栽種何種樹種、選擇什麼材質的設施都是經過科學研判的。”張興禮告訴記者,綜合考慮歷年來吳家渡水文站洪水水位特征及高水位持續時間,從1954年到現在,分析演算每年汛期淮河水位變化,在首先保障不影響行洪安全的情況下,布局整個灘槽塑型,分區分級規劃實施。

依據洪水位的不同標准,布置不同的設施和建設內容。在10年一遇洪水位21.15m以上的高程21.5∼23m平台布置道路、休閑廣場、體育設施,重要節點少量種植耐水樹木﹔5∼10年一遇易上水區域,以當地野草為主,點綴部分高杆冠幅小極耐水的水杉、池杉、垂柳,搭配季節性草花圖案為輔,管護控高除雜﹔在3∼5年一遇經常上水區域以當地野草為主,建設濕地公園,種植水生植物,為增加親水性建設棧橋、濱水步道、親水平台。

不同水位線栽種的植物也有講究。小於18米水位線種植蘆葦、菖蒲、美人蕉等濕生植物﹔18∼19米水位線內種植垂柳、池杉等高杆耐淹植物和濕生植物﹔19∼20米水位線內種植水杉、烏桕、楓楊等較耐淹植物﹔20∼21米水位線內種植水杉、紫薇等中度耐淹植物﹔21∼22米水位線內種植香樟、白榆、朴樹等低度耐淹植物﹔高於22米水位線栽種女貞、櫻花、桂花等鄉土植物。

“平台、步道、體育設施等都採用鋼筋混泥土材質,耐水性極強,市民不必擔心。”張興禮針對市民關心關注的靚淮河景觀保護、抗風險能力等作出回應。

靚淮河工程明確將生態資源和生態規律置於首位,在保護和修復淮河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理,對淮河主城區段的原始生態、荒野狀態進行保護性開發和重塑,使其成為貫穿主城區的“生態綠軸”“城市綠肺”“市民公園”,順應了城市發展需要和兩岸群眾生產生活需求。

“因地制宜建成枯水期濕地公園、豐水期過洪的灘地形態,新增綠地,淨化污水,從根本上改變了蚌埠市主城區淮河河道的生態環境,夯實了城市發展的綠色底色。”市委黨校馬克思基礎理論教研部講師江海洋對靚淮河生態治理功能給予高度評價,研究生態經濟學的他認為,工程建設前后的顯著對比,為全市居民上了一堂生動而現實的生態環保課,淮河河道環境的改善以及淮河水質的優化,有效激發了市民對於保護母親河乃至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動自覺。

韌在長遠

城市韌性,不僅在於抗風險恢復能力,還在於擁有更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靚淮河真正讓“擁河發展”的夢想照進現實。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如何將過去以河為邊界“沿河以南蔓延式”發展向以河為鏈接“雙向立體聚合式發展”,日益成為十分迫切的課題。

關鍵時刻,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站在城市未來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以淮河為中心,東西拓展、擁河環湖、南岸提質、北岸擴容”的總體思路,以“靚淮河”工程為紐帶,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奮力推動蚌埠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歷史性轉變。在把過去割裂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打造成風景秀麗的“景觀帶”和人人共享的“幸福河”。

在此基礎上,建設雙向6車道濱河南路、雙向4車道濱河北路,打通南北每一條縱向道路與濱河大道相連接,全面完善城市路網、極大緩解交通出行壓力,助力推動兩岸“生態、文態、業態”融合發展,吸引三縣人口進城居住就業,加速蚌埠全域城鎮化進程。

城市因水而美、市民因水而樂、產業因水而興。激活兩岸業態,走“經營城市”之路。將城市閑置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源、發展資源,為城市更新挖潛了2.7萬畝可增值土地,可實現居住、商業商務、產業三大類出讓收益總計超70億元,有效撬動了多種業態協同融合發展。用水利工程的“裡子”,妝點了城市更新的“面子”,搭起了產業發展的“架子”,提升城市多功能、激活經濟多業態的治理成效初步顯現。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旅補養、以商促管、建管一體、市場運維”的建管思路,充分挖掘厚重的淮河歷史和感人催淚的愛情故事,講述好“淮河故事”,經營好“靚淮河”文旅產業,將生態、文化、旅游、商貿“四位一體”協同發展,以市場化方式撬動文旅板塊。

城市發展的韌性更足了。

“靚淮河是個系統工程,非一時一日之功,政府要多舉措持續發力,讓這項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增加城市韌性、促進城市發展,讓來到蚌埠的人都能由衷發出‘走千走萬確實不如淮河兩岸’的感嘆。”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吳長法表示。

韌在惠民

傍晚,淮上區居民余小情換上運動裝走出家門,五分鐘便來到靚淮河步道,開啟雷打不動每天一小時的運動時刻。

“靚淮河把家門口變成了公園,感覺兩岸都被拉近了。”余小情說,以前覺得過橋遠,現在處處美景,邊走邊欣賞,不自覺的就走到了河對岸。

蚌埠發布網友左右說,在淮河岸邊生活了50年,守著她日益美好,岸邊再也不見垃圾成堆,而是滿眼綠色。每天隻要有空都會來走一走,呼吸著水邊的清新空氣,神清氣爽。

淮河南岸陽光水岸小區緊鄰圈堤一家煙酒百貨店的周老板更是感觸頗深,自從靚淮河工程打造了濕地公園,每天來游玩的人絡繹不絕,小店的生意都跟著紅火了起來。

“統籌城市發展與防洪安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靚淮河是蚌埠建設幸福河湖的有益探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河湖處處長付強認為靚淮河很好地發揮了防洪、生態、航運、環境等綜合效益,是一項打基礎、利長遠的民生工程。

如何進一步提升韌性,他建議,建設中的靚淮河工程要加強岸線管理,將智能化高科技手段賦能日常監管,比如可以設置智能化安全防線,群眾一旦過線,能夠第一時間識別提醒,還可以和蚌埠閘實現聯動,掌握上下游水勢水情,全方位保証市民親水安全。兩岸設施建設可以將宣傳大禹治水、治淮歷史、城市文化等融入其中,做好文旅產業這篇文章。

增強文化厚度,吳長法高度認同,通過建設主題公園,賦能地域人文歷史文化內涵,補齊公共服務功能短板,打造市民游覽觀光、休閑健身的優選地。宣傳城市文明,豐富城市韌性的內涵,對招商引資營商環境也將大有益處。

“將韌性思維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江海洋認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治水不能就水論水,需要堅持系統管理思維,形成頂層設計、協同規劃、同步推進,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統領下,科學制定差別化分區分類保護和治理措施,構建全過程、全天候、全要素和全方位的城市綜合應急管理體系。

“蚌埠是彎道超車。”付強說,相比沿淮一些城市,靚淮河工程開始的時間短但成效顯著,可以將成功的經驗做法向上下游因地制宜推廣復制,實現“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人和、業興”的有機統一,讓淮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興、治水而榮。

如何讓“淮畔明珠”靠水而美、靠水而強?

“靚淮河”,見証著蚌埠由“治淮”向“靚淮”的華麗蝶變。

“靚淮河”,吸引著關注的流量,也承載著發展的力量。

“河”你一起真幸福!

讓“靚淮河”成為城市安全的“護城河”、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景。(趙麗娜)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