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人才“指揮棒” 增加就業“附加值”——安徽馬鞍山以職稱制度改革為抓手加速人才產業融合
什麼?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有資格參評工程類專業技術職稱?
2022年8月份,來自安徽馬鞍山學院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韋傳杰通過了專業委員會評審,在學校當年2000多名畢業生中脫穎而出,獲得中級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資格(工程師)。與韋傳杰一道,該校有13名畢業生被評為助理工程師、199人被評為技術員——這些學生均來自學校的“產業工程師學院”,他們也成為安徽省首批擁有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稱“三証”齊全的應屆高校畢業生。
比照既往職稱評審條件,應屆本科畢業生獲評職稱,意味著最快將職稱評審年限縮短了5年。學校評出的“工程師”企業會“買賬”嗎?“讓畢業生帶著職稱去就業”能否提升就業“附加值”呢?日前,記者往返於安徽合肥、馬鞍山兩地,切近了解產業工程師學院試點為打造產業人才鏈條,強化高校學生職業能力的思考、路徑與成效。
“產業工程師是鏈接技術研發與生產一線的人”
“在電路板上印刷錫膏、檢測、貼裝電子元器件、焊接、再檢測——這就是表面貼裝技術(SMT工藝)。”8月4日,在安徽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SMT技術車間,工作剛滿一年的韋傳杰為記者做起了“科普”。隔著玻璃,記者眼前是一座自動化無塵生產車間,待加工電子器件在高速貼片機、氮氣回流焊等生產設備間高速穿梭,幾個周身嚴密防護的工程技術人員正來回巡視。
2022年8月,從馬鞍山學院畢業后,擁有“工程師”職稱的韋傳杰幾經選擇,來到了合肥智行光電。當時,企業為新入職員工安排了為期3個月的輪崗計劃,韋傳杰用1個月便完成了。“輪崗的時候,同事們都說,我不像個剛走出校門的‘雛鳥’。”韋傳杰笑著坦言,是產業工程師學院的培養讓他實現了從校園到企業的“無縫銜接”。
2021年,馬鞍山人社部門與馬鞍山學院圍繞主導產業與戰新產業發展,遴選人工智能、自動化、機械設計智造等8個專業,聯合開設了工程師學院。來自學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韋傳杰成了首批學生。在工程師學院,韋傳杰參加了多項技能競賽,並考取了中級鉗工証書。進入企業后,韋傳杰跟隨SMT車間的十幾名資深工程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編程、產線管控以及人員優化工作。
“產業工程師是鏈接技術研發與生產一線的一群人,是很‘吃’經驗的崗位。”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車載影像模組事業部副總經理賈懷瑾說,在企業裡,工程師需要對技術研發的瑕疵進行反饋和改良,對生產設備的故障進行快速診斷排除,並對產線工人進行恰當技術指導。
“企業需要什麼人,學校就培養什麼人”
“現行工科高校培育學生更多側重於理論教學,高校育人與企業用人還存在‘學用不一致’的問題,學校教的企業用不上,企業招到學生再進行二次培養。”8月2日,馬鞍山市人社局人才開發科科長張文林向記者介紹了發起工程師學院的初衷。
一邊是高校學生專業對應性差,另一邊是企業人才培養周期長。作為汽車配件龍頭企業,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2021年年產車載攝像頭600萬枚,隨著產能擴大,企業關鍵生產工序人才缺口日益顯現。
“企業培養一個SMT工序成熟技師需要至少三個月,培養一個非標設備保全人員更要半年起步。作為精密制造企業,我們產線上的很多新設備連工科大學的教師都沒有見過,學生就更不可能了解。”賈懷瑾告訴記者,企業急需具有產線實踐經驗,經過工程師體系培養的人才充實到關鍵生產工序中。
培養未來工程師,離不開工程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馬鞍山學院常務副校長秦峰介紹,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學校,馬鞍山學院目前開放招生的32個專業中,超過七成是工科專業。目前學校開設的產業工程師學院採取了“基本教學目標加模塊化培養”的辦法,學生在完成基本學分要求后,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參與學科競賽、論文發表和專利發明。學院結合企業生產科研活動,把課堂搬進企業。
秦峰說,為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2021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馬鞍山學院已有10名教師被派往企業跟班學習,20名來自企業的產業工程師被引進學院,成為“外援”師資。
與此同時,在馬鞍山人社部門牽線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也為工程師學院敞開了校企合作、實訓培養的大門。截至目前,工程師學院已和馬鞍山市經開區、當涂縣經開區、和縣經開區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與50余家規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我們的產品試制產線完全向工程師學院的學生開放,學生們可以帶著畢業設計來到產線,在企業項目經理指導下參與企業產品的研發、工程與質控環節。”在馬鞍山市經開區,馬鞍山眾翌科技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總監王強認為,這樣的校企合作是“雙贏”的——企業縮短了研發時間,控制了用人成本,而學生獲得了寶貴經驗。
“工程師學院就是將產業人才培養工作前移到高校,盡量縮短企業的人才培養周期。簡單說,就是企業需要什麼人,學校就培養什麼人。”秦峰表示。
以人才評價制度改革促進高質量就業
如果說,在應用型本科試點產業工程師學院,是將產業人才培養鏈條前移,那麼,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工科畢業生評定職稱,則是對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指導與認証。
據了解,2021年11月,經安徽省人社廳批准,馬鞍山市人社部門指導馬鞍山學院制定了《工程師學院學生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標准條件(試行)》,從基礎理論、實踐訓練、學科競賽、証書獲得等諸多方面,改革調整了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的參評條件和標准。目前,工程師學院畢業生參評工程師、助理工程師的最低企業實訓時間被分別確定為8個月和4個月。
“這是安徽的一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馬鞍山市人社局副局長宋冰說,“人社部門首次將工程技術類職稱的社會化評審主導權,由行業主管部門下放到高校。通過指導評審單位完善職稱評審條件,進而促使學校改革調整育人模式,引導學生改變學習和就業觀念,著力構建新型產業人才培養鏈,打造全新產教融合平台。”
張文林介紹,為保証高校畢業生工程技術類職稱評審質量,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人社部門進一步細化了評委會專家結構,要求三分之二的評審專家必須由來自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進一步增加了用人單位的話語權,確保真正評選出“拿來即用”“用得順手”的人才。
產教融合的聯合培育模式,打通了產業人才引育留用的“任督二脈”,密切了育人單位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強化了企業對人才的黏性。截至2022年9月底,馬鞍山學院應屆畢業生當地初次就業率達23.83%,創歷年新高,其中工程師學院當地初次就業率達29.4%。
下一步,安徽將在全省推廣產業工程師學院建設經驗做法。除馬鞍山學院外,今年5月,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工學院2所本科院校均已加入工程師學院建設行列。(記者 馬榮瑞 常河)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5日 08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