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蕭縣:從“水害”到“水利” 六億民生項目帶來幾何量變

2022年11月30日11:0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

安徽省蕭縣丁裡鎮浮綏村田間水渠開挖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正在現場指揮農田水裡建設的蕭縣農發中心主任王向陽算了這樣一筆賬,2020年來,蕭縣注資6億元,疏浚排水溝渠849.63公裡,建設排水暗涵和襯砌溝渠67.58公裡,建設橋涵閘6606座,建設高標准農田23萬畝。

“農田水利建設使得蕭縣連續兩年實現糧食單產和總產雙豐收雙突破,實現了投入資金的產出效益幾何倍增。”王向陽說。

對於皖北糧食大縣蕭縣來說,如何在充分利用耕地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業效益,實現多方受益?當地2020年來在積極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中交出漂亮答卷:創新開展了小田變大田、農田水利“最后一米”、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多項農田水利建設改革,對多種糧種好糧進行了有益探索。

打通梗阻點 滋潤民心田

糧食穩產增產,關鍵在田頭水利。

初冬,蕭縣丁裡鎮河頭村3000畝優質胡蘿卜基地內,滿目蒼翠。

“今年胡蘿卜畝產量預計能達到10000斤。”正在千畝優質胡蘿卜基地察看蘿卜長勢的蕭縣丁裡鎮河頭村黨總支書記劉海浪說,“看這胡蘿卜長勢,全村3000畝蘿卜總產量有望突破3000萬斤,預計總收入將在3000萬元左右。”豐產的取得,得益於蕭縣實施的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

“開挖行政村之間堵塞的排水溝,打通農田水利‘最后一米’是農田水利建設的一大難題。”丁裡鎮鎮長谷海粟說,“打通阻水點勢必會影響下游村村民利益,搞不好會引起下游群眾強烈反感,造成群體矛盾。”為徹底解決這一難題,該鎮專門成立了農田水利建設領導組、政策宣傳組,實行現場辦公制,推行“一事一議”解決問題辦法,全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

“有鎮黨委支持,有項目資金支撐,一下子增添了俺們挖通排水溝的信心。”劉海浪說,“俺們村干部主動和鎮水利站溝通,精准查找出堵水原因、用情做通村民工作。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村干部在碰頭會上當即決定立馬開工。清障組、開挖組、技術組、后勤組隨之成立。第二天,各組全部進入工地。3天時間,趕在夏季暴雨來襲之前,一條寬3米、深2米、長近3000米的排水溝順利竣工。在一系列措施推動下,俺村的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工程僅用10天時間就全部高標准完成!”

蕭縣農發中心主任王向陽介紹,農田水利“最后一米”是打通堵點、使大中小溝相銜接、暢通農田灌排系統的重要工作。為真正把這項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該縣成立了縣農田建設領導小組和農田水利建設指揮部,“一盤棋”統籌把控,構建了“縣委政府統攬,部門協調配合,鄉鎮靠前指揮,村級參與落實”的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工程推進和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為農田水利項目建設順利開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把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作為財政重點保障事項,在足額安排高標准農田建設縣級配套資金的基礎上,鼓勵和吸引金融支持、社會投入。推進中,蕭縣根據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狀況,以河道、大溝水系為單元,開展灌溉、防洪、除澇、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綜合治理,重點對支渠到田間的灌溉系統和田間到大溝的排水系統及相應配套設施進行治理,使農田渠渠相連,小溝通大溝,大溝通河道,真正做到了旱能澆、澇能排。

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歐陽寧介紹,2021年以來,全縣疏浚溝渠1748公裡,打通108萬畝農田水利“最后一米”,畝均糧食增收100斤,累計增收1億多斤。

小田變大田 農戶笑開顏

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激活農業生產力,做到穩面積、提產量,蕭縣在項目管理和土地整合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嘗試。

近年來,蕭縣在農田水利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中,採取公開招標與“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鎮村自主建設、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引領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建設等相結合的模式,通過項目帶動,融合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為確保項目工程質量,蕭縣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管控體系,全面實施第三方全過程工程質量檢測與巡查制度,確保項目工程按時高質量完工。在工程的建后管護上,落實鎮村主體責任,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管護、誰所有誰管護”原則,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探索實施業主負責制、承包租賃、專職管護員網格化管護等模式,鼓勵受益農業經營主體和村民自願參與,保障工程管護常態化和效益持久化。

“今年春季遭遇干旱天氣,干旱不但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俺的100畝小麥還長勢很好,實現了畝產1200斤的大豐收。”蕭縣官橋鎮前白村種糧大戶王寶強說,這得歸功於土地平整工程和“小田並大田”改造。

官橋鎮黨委書記劉先鋒說到“小田變大田”的好處時這樣歸納:通過土地平整,田埂壟溝復耕、廢棄溝塘治理、生產道路整合,零散邊角地塊得到利用,普遍增加4%-12%左右的耕種面積。耕種條件的顯著改善,大幅提升了機械化水平,低產低效田明顯減少。

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歐陽寧在介紹“小田變大田”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時說,通過“小田變大田”改造,實現了田塊成方、溝渠成網的大農業格局,便於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現代化管理,加速了土地流轉,催生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農戶既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用,享受不同利益分配機制帶來的分紅,還可以助力“小農戶”銜接上“大市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聚力賦能。同時,村集體將增加的有效耕種面積作為集體資產,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方式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壯大村集體經濟,惠及農民。

蕭縣農發中心工作人員孟祥磊掰著手指算了一下賬,兩年來,全縣通過項目帶動“小田變大田”面積達到3.7萬畝,年增加糧食產能740萬斤。

高標准建設 “糧”田變“良”田

糧安天下,高標准農田鑄基石。

初冬時節,蕭縣丁裡鎮張山頭村的1000畝高標准農田中,綠油油的麥苗鋪滿田野,田壩中間新建成的機耕道四通八達、直通田頭,排灌渠道相互連接、貫通河道。正在田裡查看小麥長勢的種地大戶胡祥對新修的機耕道和水渠贊不絕口,認為這為機械化和排灌提供了很大便利。

“機耕道建成后,我們都是開著小貨車運送肥料和糧食!”胡祥所說的機耕道是蕭縣2020年的高標准農田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

去年以來,蕭縣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力實施農田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宜機化工程、農田防護工程、耕地地力質量提升工程等內容高標准農田建設,從而更加方便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功能,使其達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良田。

據蕭縣副縣長李紅玲介紹,自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以來,蕭縣把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穩定提升糧食產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高質量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等配套齊全的高標准基本農田。“十二五”以來全縣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22.88萬畝,今年底還能新建成3萬畝,累計建成面積佔全縣耕地面積的79.4%,土地綜合產能得到明顯提升。

蕭縣一系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有力舉措,較好推動了農業現代化步伐,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穩步提升,確保了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產能,牢牢守住了糧食安全這條底線,確保了飯碗端得穩、端得牢、端得好。(侯顯華)

(責編:黃艷、宮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