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安徽封面(第十二期)
安慶:“厚重文氣”迭變成“發展底氣”
安慶,八百裡皖江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氣,是她數百年沉澱的迷人氣質。
今天的安慶,文氣厚積薄發,化為最寶貴的財富,成為安慶發展的底氣。
俯瞰安慶城區一角。安慶市委網信辦供圖
崇文重教的安慶
一面遙望著江水的滾滾東逝,一面凝視著古城安慶的流金歲月。
振風塔,如同一位長者,在江畔端坐了四百余年。
《懷寧縣志》載:皖郡諸山雄峙西北,東南濱江,地甚平衍。形家言須鎮之以浮屠,青龍昂首為人文蔚起之兆。
振風塔,因此而建。
安慶振風塔。安慶市委網信辦供圖
穿透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振風塔見証了安慶昌盛的文風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從這片土地出發,桐城文派聲名鵲起,雄踞文壇兩百余年,“天下文章無不出於桐城”傳為美談。
從這片土地出發,四大徽班輾轉進京,稱雄於京華劇台,揭開了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序幕。
從這片土地出發,黃梅戲曲唱響神州大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爭相傳唱。
從這片土地出發,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京劇鼻祖程長庚,佛學大師趙朴初,章回體小說大師張恨水,新文化運動思想領袖陳獨秀,兩彈元勛鄧稼先,美學大師朱光潛……走上歷史的舞台,閃耀歷史的夜空。
安慶,因而贏得了“文化之邦,戲曲之鄉”的美譽。
黃梅戲劇照。安慶市委網信辦供圖
人文厚重的安慶,與崇文重教的傳統息息相關。
位於安慶潛山市大山裡的逆水村雖僅有3000多人,但從這裡走出的大學生有340人,博士碩士超過60人,外界驚呼為“博士村”。
村裡的老支書說:“隻有讀書考學,才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村干部說:“我們這裡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地位最高的是教師。”村民說:“我們不比吃穿住行,就比誰家孩子學習好。”
寥寥數語,道盡了逆水村崇文尚學的秘訣。
逆水村是安慶地區崇文重教的側影。
百裡,太湖縣西北邊陲小鎮,走出本科以上大學生2400人﹔漆嶺,望江縣一個普通的山村,走出大學生300多人﹔桐城中學,一所縣級中學,竟孕育了兩院院士9人!
“窮莫丟書,富莫丟豬。”一句安慶民間的諺語,是安慶人遵行一生的朴素哲理,刻入安慶人的成長基因中。
《桐城縣志》曾載:子弟無貧富,悉教之讀,通衢曲卷,夜半書聲不絕。
學風之盛,可窺一斑。
暗藏“寶藏”的安慶
教育最大的成果是人的塑造。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安慶歷來尊師重道、崇文尚學,基礎教育長期走在全省前列。”安慶市教育體育局局長胡海生介紹,桐城派對安慶教育影響深遠,安慶人重視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近代以來,一代代安慶人通過教育趕上了時代的洪流。
安慶市教育部門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安慶市累計考取110萬人,其中本科生達53萬之多。
他們如今散布於五湖四海,活躍於政界、學界、商界。他們中,有的縱橫捭闔,激揚文字﹔有的孜孜求索,國士無雙﹔有的馳騁商海,獨領風騷……
桐城六尺巷。安慶市委網信辦供圖
據安慶市委組織部不完全統計,在企業界,安慶籍企業家有4萬多名,其中,中大型企業高管3300多名。在學界,安慶籍教授2500人,兩院院士30多人,在各個專業熠熠生輝。
“這些人都是安慶發展的寶貴財富。”一直在招商戰線工作的安慶市招商中心副主任劉林把安慶在外的人才比喻為“安慶的寶藏”。
長期與安慶寶藏們打交道,劉林對他們有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層級高,掌握著豐富的人脈、產業、資金等資源。”劉林說,他們家鄉情結濃厚,從背井離鄉外出求學到在外摸爬滾打數十年,對家鄉的情感始終未減半分。
“潛山是我的家鄉,不管走到哪裡,我始終無法割舍對潛山的深厚情感。”前不久,在外闖蕩多年的“世界銅王”王文銀回鄉時的深情告白,吐露了無數在外安慶之子的共同心聲。
安慶北部新城。安慶市委網信辦供圖
一位遠在深圳的安慶籍企業家曾告訴劉林,過去回鄉是“近鄉情怯”,而現在看到安慶發展的勢頭,變成了“近鄉情切”。
一字之變,折射了時代的變遷,映照了家鄉的滄桑巨變。
“歸來吧!寶藏們!”安慶發出了時代的召喚。
“我們通過廣泛征集,建立了安慶在外人才數據庫,目前入庫的人才有27萬之多。”安慶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葉超介紹,每一位人才的信息根據出生地、工作地、學歷、從事行業等30余項指標,進行多維度分析,繪制了“人才地圖”,實現了人才的精准畫像,為“雙招雙引”提供信息支撐。
“根據人才大數據的精准畫像,我們再對照安慶的產業發展需要,按圖索驥,精准招商,事半功倍。”葉超說。
“金鳳還巢”的安慶
人是發展的最根本也是最活躍的要素。近些年來,全國各地“搶人大戰”烽煙四起,各個地方使出渾身解數。
人才資源,安慶得天獨厚。在“雙招雙引”的戰場上,安慶把目光落在了老鄉身上。
故鄉盼望著老鄉,故鄉呼喚著游子。
看到在外人才庫裡的20多萬人才信息,安慶市委書記張祥安曾感慨:如果這二三十萬人中回來兩千個就了不得了!
為此,安慶提出“內搭平台、外聯老鄉”發展路徑,明確“雙招雙引”戰略舉措。
——在情感上,用鄉情呼喚游子,“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院士專家懇談會、“宜咖吧”企業沙龍、聘請“城市發展顧問”……一系列活動,風生水起,凝心聚力。
——在平台上,搭好園區的平台、創新的平台、資本的平台、開放的平台,解決老鄉回來干什麼,到哪去干的問題。
——在政策上,外地能給的政策,即便老鄉不開口,安慶同樣給,用真金白銀消除老鄉回來投資的各種顧慮。
——在服務保障上,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慧儒銅箔項目簽約40天即開工﹔國軒新能源項目“簽約即開工、半年即交付”……安慶速度令人刮目相看。
——在營商環境上,每兩個月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市縣兩級設立企業服務中心,落實領導干部聯系包保企業項目制度,推行招商項目落地全程代辦機制,讓問題能第一時間解決。
如今,越來越多老鄉帶著“真金白銀”回鄉投資興業,“金鳳還巢”成為安慶發展的別樣風景。
“世界銅王”王文銀回來了,帶來了100億元的正威潛陽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回來了,帶來了11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項目﹔國軒高科的李縝也回來了,帶著70億元的國軒新能源項目。
去年以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在外安慶老鄉回家投資了121個項目,總投資658億元。
“回安慶,對了!”越來越成為老鄉的共識。
“曾經厚重的文氣,今天已經轉化為發展的底氣了!”一位安慶市領導感慨。
是的!這份底氣來自厚重人文的積澱,來自昌盛文風的傳承,更來自成千上萬安慶之子的拼搏!
滔滔江水,不舍晝夜。
矗立江邊的振風塔,曾經目睹安慶文風之振興。今天,古老的振風塔必將見証安慶重振雄風、重塑輝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