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圖說天下

大運河文化的安徽記憶

2022年07月28日08:05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JPG

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入列 “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靈璧鳳山大道運河遺址中北岸河堤坡處的木岸遺跡.JPG

靈璧鳳山大道運河遺址中北岸河堤坡處的木岸遺跡。該遺址自2021年8月18日開工發掘,歷時5個月,清理出完整的兩岸河堤、河道、木岸狹河遺跡、船底摩擦河底痕跡、腳印和溝槽遺跡。

柳孜運河遺址.jpg

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的柳孜運河遺址,是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泗縣博物館模型沙盤。.JPG

泗縣博物館內陳列的反映運河商貿往來繁榮景象的沙盤模型。

泗縣博物館青花瓷器。.JPG

泗縣博物館展示的從運河出土的青花瓷器。泗縣段“活運河”從隋唐一直沿用到明清,通漕一千多年來,對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泗縣境內的隋唐大運河(左)與新濉河交匯.JPG

泗縣境內與新濉河交匯的隋唐大運河(左)是安徽段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運河”。

泗縣泗州戲《清官何誠疏運河》.JPG

泗縣泗州戲演員在表演《清官何誠疏運河》。明正統三年,何誠奉調到虹縣(泗縣古稱)任縣令,他疏通運河暢通水道,整頓吏治獎廉懲貪,被城鄉父老稱為“何青天”。

泗州新城.JPG

泗縣將古老運河與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打造具有隋唐古韻、運河氣質的泗州新城。

濉溪柳孜大運河遺址中出土的北岸橋墩.jpg

濉溪柳孜大運河遺址出土的北岸橋墩。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縣泗永路柳孜集段施工現場,發現了8艘唐代沉船以及石質碼頭遺址和部分運河河床,証明了柳孜曾是汴河岸邊的重鎮。

宿州市博物館內展示的宋代運河古船船板.JPG

宿州市博物館內展示的宋代運河古船船板。

宿州市木牌坊十字路口木質貨船場景。.JPG

宿州市木牌坊十字路口,通濟渠遺址發掘時出土的宋代木質貨船場景。

在宿州市泗縣,有一段長達28.1公裡、依然保持著原始歷史風貌的水道,這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安徽段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運河”。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連接起了黃河與淮河,寫下了我國水利史上濃重的一筆。 2014年6月,大運河申遺成功。淮北濉溪縣柳孜運河遺址、宿州通濟渠泗縣段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驚艷世界的文化亮點,安徽的世界遺產呈現“南黃山北運河”的格局。

大運河沿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位於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的柳孜運河遺址入選 “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內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橋遺址、木質沉船等重要遺跡,是我國隋唐大運河水工設施遺址的首次發現。該遺址考古發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涵蓋了隋唐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器最多,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見証著當時運河漕運、商旅活動的繁盛,為了解和研究運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廢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通濟渠的開鑿、漕運的興盛,讓埇橋成為“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的重鎮。1987年,埇橋遺址在宿州大隅口西側被發現並就地保護﹔1995年出土的唐代蘄縣界碑,標注了宿州至周邊州郡的距離。不同時期的考古發掘,見証著宿州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底蘊。宿州市博物館“汴水咽喉”展廳陳列的船板、陶器、瓷器、古錢幣等運河文物,令人聯想到當年“槳聲燈影,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蘇宿遷泗洪境內開挖了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基本與古汴河平行,被命名為新汴河。多年來,新汴河發揮著排洪、灌溉和航運等作用,造福著沿岸人民。

泗縣博物館內,出土文物“運河石獸”的背后是祖孫四代守護的故事。這件石獸原是立在東八裡橋橋頭的鎮水神獸,上世紀六十年代,許多文物遭到破壞。老中醫崔孟銘把被推到河裡的石獸秘密埋藏起來,並叮囑兒孫好好保護它。此后幾十年時間裡,崔家四代人精心守護石獸。 2018年4月29日,崔家人將運河石獸移交給泗縣博物館,使其得以再現昔日風採。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利用,泗縣立足發展運河產業,延續運河文脈,泗州戲、遺址公園、古汴廊橋等文化資源串珠成線,古老運河與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打造出具有隋唐古韻、運河氣質的泗州新城。

歷史長河,槳聲和漁火﹔今日兩岸,綠樹映清波。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正用自己特有的“活”的方式記錄和講述著中國運河文化的前世今生。(記者 程兆 文/圖)

(責編:吳西露、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