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

皖間觀察|“向山大會戰”——看百年老礦的生態逆襲

汪瑞華 田先進 游儀
2022年06月17日11:13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因礦興鋼,因鋼設市。

說起馬鞍山,繞不開馬鋼。提起馬鋼,不得不說凹山礦。

早在民國時期,馬鞍山市向山鎮就開始了礦山的開採。歷經百年風雨洗禮,這裡曾有過眾多輝煌,因礦山集聚、鐵礦豐富,不僅有“華東第一大採場”之稱,還被譽為“馬鋼糧倉”。

上世紀70年代,馬鞍山市曾提出“全市人民齊動員,千軍萬馬戰凹山”的口號,發起“凹山大會戰”,僅用不到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凹山採場600萬噸年生產能力,並持續穩產達16年之久。

時過境遷,斗轉星移。

2011年5月,凹山採場最底層負215米水平開採結束。

五年的凹山採場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實際完成治理作業總量2088萬噸,回收可利用資源1250萬噸,實現淨利潤4.58億元。同時有效擴大了礦區地質環境承載能力,增加尾礦庫容積750萬立方米。

這對於馬鞍山來說,只是礦山治理的小試牛刀。

2021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一場生態保衛戰就地打響——向山大會戰。

作為百年礦區,在“靠山吃山”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下,向山地區因過度開發變得傷痕累累,留下了量多面廣、類型復雜的生態傷疤。

“早期礦山粗放開採致使山體裸露,未及時開展治理﹔尾礦庫和排土場未完成生態治理﹔礦區酸性廢水對長江生態安全造成威脅……”2021年中央環保督察,一針見血地指出向山地區存在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當地隨即啟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從“凹山大會戰”到“向山大會戰”,前者保生產,后者保生態,時代不同,初衷一致,都是作為“一號工程”。

比治理更難的,是修復。要讓千瘡百孔的向山恢復往日面貌,實屬不易。首當其沖要做的就是礦坑回填和礦渣處理,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實際上,轉型升級是每一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必答題。近年來,馬鞍山市向山鎮的生態增“綠”之路,尤顯鮮活。

走進向山鎮的百年老礦,依舊能看到軌道上的礦車吞吐不息,但礦上不再追求高產,而是綠色生產。

站在觀景台上,腳下的凹山湖,已完全看出不礦坑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一灣清潭。

治理后的凹山湖。張俊攝

“凹山湖原先有兩家民營礦山,2011年關停之后,整座山就成了荒山,開礦形成的塌陷,山體裸露。”向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祺介紹。

通過招商引資,馬鞍山市引入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在向山地區實施的“三棵樹”項目,採取“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模式,圍繞丁山礦與凹山湖西側的380畝區域實施。“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旅游,讓生態變資源、變產品、變平台,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

雖然現在還是在產礦石,但向山鎮遵循綠色開採的理念,不僅礦區路面全部硬化、綠化,在開採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過去礦石用機車運輸,現在改用皮帶傳輸,既節能又高效。”馬鋼礦業副總經理、南山礦黨委書記楊念亮說,智能化開採一改過去礦山“傻大黑粗”的印象。

過去開採出來的尾礦,直接當成廢棄物就地堆放,現在則是應用盡用、吃干榨盡。“廢料不出坑,就地加工成石料作為建材銷售,一來節省了堆放礦料的土地資源,二來也降低了開採成本,開礦副產品還能產生經濟效益。”

凹山公園展示的大型礦山機械。張俊攝

在向山鎮,變廢為寶還有大王山丁山礦。

2019年,中鋼馬礦院和雨山區城投公司共同出資組建馬鞍山市晟沃生態修復有限公司,採用“先治理投入,后收益補償平衡”的運營思路,將大王山丁山礦坑改造為馬鞍山市一般工業固廢一類填埋場。目前,丁山礦礦坑酸水已經治理完畢,眼下正進行局部分區段工業固廢的回填。

馬鞍山市晟沃生態修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雷介紹,先治水,再防滲,最后對山體進行固化綠化,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天然的儲存固廢的填埋坑,在固山、治污中實現創效、增綠。

生態修復不僅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

站在凹山湖畔,向山的生態環境在經過整治和科學修復后,既“顯山”又“露水”,實現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山體景觀得到了恢復,周邊環境有了改善,地下水環境也好轉起來。”張雷如是說。

如今,再看向山,百年老礦的生態修復,已走向產業化的新生,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本。

(責編:范曉琳、宮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