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和縣:“科技+人才”賦能鄉村振興

2022年05月10日10:2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安徽省和縣石楊鎮新農村信福鄉田農場裡,2000畝稻田阡陌縱橫,水波不興。水下,新翻的泥土正醞釀著新一輪的栽種。農場負責人周愛峰不疾不徐:“其他地方,早稻已經開始插秧,而我們的田畝正處於泡田期,等上一個月的時間讓有機肥得以充分發酵,為6月水稻種植做准備。”

前幾日,這裡曾是一片紫雲英花海。連片的紫色浩如煙海,其間白鷺翻飛,點綴其間。待到紫雲英盛花期,將其翻耕,則成了農作物的天然綠肥。

使用紫雲英作綠肥,不是周愛峰的“獨家秘笈”。近年來,和縣全面推廣綠肥種植技術,在全縣建立了10個綠肥種植點,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光賞景。2017年,和縣科技特派員、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龍便把這種方式帶給周愛峰。“用綠肥代替化肥,並對農作物進行針對性施肥,提高了耕地質量,至少可以減少10%的成本投入,產量卻能提高15%左右。”劉龍說。

在周愛峰的“國家農業部勞模創新工作室”裡,擺放著好幾個新研發的功能性稻米實驗樣品。從2011年回鄉創業種植有機水稻以來,周愛峰便深諳科技的力量。2015年,他主動找到上海農科院團隊並開展長期合作。近年來,他又通過劉龍與縣裡的科技特派團建立聯系,產品得以迭代升級,並選育出利於患有糖尿病及肥胖症人群的“優糖米”、優腎米等多種功能性大米。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和縣一直致力於農業科技人才體系的搭建。根據各鎮園區特色主導產業和發展需求,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先后在全縣7個鄉鎮和農業園區組建了9個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實現了所有鄉鎮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全覆蓋。工作站涵蓋了蔬菜、水稻、種子、水產等多個產業,涉及育種、育苗、種植諸多領域。總在站特派員95人,其中外聘專家型人才在40人以上,助推農業企業轉型升級。科技特派員和工作站實現縣域100%覆蓋。同時,該縣還以政府名義,與3個科技特派團簽訂協議,“問需於企”,搭建平台對企業進行“訂單式”服務。

平台建好后,如何讓科技及人才真正“落地生花”,助力企業發展?周愛峰列舉出企業發展遇到的兩次瓶頸及破解之法。

稻子怎麼育,是周愛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我們所在的村鄰著滁河,屬易澇地區。長久以來,這裡都有‘圩田好做,五月難過’的說法。一到雨季就容易產生洪澇災害,稻子一泡久,再難‘抬’頭。”由於深受洪澇困擾,周愛峰一直希望尋找一個可以抗澇的水稻品種。作為縣水稻綠色提質增效科技特派團服務對象之一,企業提出需求“訂單”后,由11名專家組成的特派團來到田頭“把脈問診”,並最終找出10余種抗澇品種,預備投入研究。今年,經縣科技局的組織,該企業“長江流域粳稻抗洪澇綠色配套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省級初審通過,擬獲省市項目資金50萬元。“資金將全部用於抗澇品種研發及試驗田建設。此外,我們還預備建設一個獨立的實驗室,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周愛峰說。

稻米怎麼賣,是橫亙在周愛峰面前的第二個難題。作為企業主打產品之一並獲全國特質農產品的優糖米一經投產,便收到了來自南京、上海等地的多批訂單。緊接著,周愛峰也收了一些反饋——優糖米的功效很好,但口感略差。如何破局?企業與科技特派團及聯系的江南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進行產品的深加工。“我們將以該產品作為原材料,探索口感更好的米餅、餅干、代餐粉等,進一步擴大市場。”周愛峰說。

搭乘地方農業發展的“快車”,2020年,周愛峰的企業成功申報安徽省綠色水稻生產技術特派員工作站。每年,企業會拿出200畝田地進行綠肥高效利用下的化肥減施試驗示范,在田間試驗20個水稻新品種。企業目前已獲7個國家級發明專利,12個實用性新型專利,並成功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生產的“信福鄉田”牌優糖米成為全省唯一入選2022年第一批全國特質農品名錄品牌。

近年來,和縣組織開展“揭榜挂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縣域企業與省農科院、安農大、南農大、上海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開展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對接,扶持華禾、皖東、綠緣等重點種苗企業,力爭良種生產規模達6.5萬畝、種苗生產能力達4億株、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以上,並先后組織信福鄉田等7家企業申報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借助科技力量,真正讓農業從業者從‘會種地’轉變為‘慧種地’,能讓他們看到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鄉村振興賦能。”和縣科技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何永艾說道。(郭彤彤) 

(責編:吳西露、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