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省深入實施田長制改革,凝聚耕地保護合力——

護住糧食生產“命根子”

2022年05月10日07:22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民以食為天,土為糧之母。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飯碗。近年來,安徽省全面推行田長制,積極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田長管地,嚴守保護紅線

5月9日,定遠縣范崗鄉楊灣村,田野裡滿眼青綠,麥浪起伏,齊刷刷的麥穗進入灌漿期。上午10時,村級田長張余傳騎著摩托車開始巡田,查看耕地裡是否有栽樹、挖塘、亂搭亂建等破壞耕地行為,一旦發現將上傳動態巡查監管系統,並通知包片副田長和農戶整改。“從去年7月起至今,我們已發現5起農戶在田裡栽種楊樹的情況,共計有600余棵。耕地保護要嚴格防止‘非糧化’,對於發現的栽種楊樹全部及時移植。”張余傳說。

定遠縣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人口近百萬,耕地面積280萬畝,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2020年4月,該縣借鑒河湖長制、林長制做法,探索田長制改革,設立縣、鄉、村三級田長。圍繞“管好田、建好田、種好田、護好田、盤活田”五項重點任務,縣級田長抓統籌、鄉鎮田長抓落實、村級田長抓巡查,強化了“田有人管”“田有人種”“田有增產”。截至今年3月,該縣累計開展巡查13.5萬余次,發現並制止亂佔耕地行為60余起,恢復糧食種植面積3000余畝,衛片違法用地案件同比下降53.8%﹔高標准農田達149.8萬畝,佔耕地面積53.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3.9%。

定遠等地為安徽省推行田長制探路。去年起,安徽省在全省范圍內推行田長制,初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耕地保護新機制。全省設立五級田長,省、市、縣三級設立總田長,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耕地的主體責任。省、市、縣相繼設立田長制工作機構。截至今年3月,全省約3.4萬名田長、14.1萬名巡田員(網格員)聚力耕地保護,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等系列工作展開。田長制實施以來,全省各級及時有效制止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1325件,涉及耕地7264畝。

今年2月,省田長制辦公室印發《安徽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措施》。“9條措施篇幅不長,但都是‘長牙齒’的硬措施。”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陳峰表示,《若干措施》從落實黨政同責、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格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開展省級專項督察、嚴厲查處違法行為、找回“流失”耕地、嚴格考核檢查、完善約談問責機制等方面明確要求,首次提出耕地保護實行“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推動各地嚴控各類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自動巡田,提升監管效率

“長河村11組耕地有大型機械進入。”去年11月12日,銅陵市義安區東聯鎮長河村黨總支書記、村級田長解智超收到一條報警短信。這條短信由“田長制智慧鄉鎮AI指揮中心”信息平台自動發送。與解智超同時收到短信的還有東聯鎮鎮級田長、包片巡田員。

原來,該信息平台聯動的高空探頭在輪巡時發現,長河村11組有大型機械入場,觸發了“機械進入場景”自動報警,信息推送至相關負責人。解智超和巡田員根據信息及定位迅速赴現場進行核實,發現該工程機械車沒有履行農業設施用地報批手續擅自進入耕地准備建設,立即予以制止,並通過系統平台進行核實反饋。隨后,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自然資源和規劃所、司法所、派出所等人員趕赴現場,對當事人予以訓誡及批評教育,成功制止了一起佔用耕地案。

“信息平台能做到‘高空看、智能判、現場查、網上管’閉環管控,實現耕地保護全覆蓋、無死角。”東聯鎮鎮長黃一偉介紹,該鎮作為義安區試點鎮,與中國鐵塔、中國電信公司合作打造了智慧信息平台,聯網284個智能探頭,運用耕地保護數據、安徽鐵塔視頻大數據,融合衛星遙感、高位實時監控、移動端巡查等智慧手段,對全鎮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監控。系統根據終端輸入的邏輯算法,實時對破壞耕地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智能分析識別,並將問題線索和位置逐級報告給網格長和各級田長。

截至2021年底,東聯鎮智能系統推送各類預警信息280余條,其中涉及耕地內容多條,均及時有效化解。對東聯鎮在田長制智慧監管上的探索,銅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監督科科長胡慶表示,科技賦能監管,使破壞耕地的違法違規行為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力、有效糾治,大大提升了監管效率,減輕了網格長、田長工作負擔,發揮了“前哨”作用,有效遏制新增違法用地情況的發生。

陳峰表示,實施田長制改革需要多策並舉、強化支撐,深化信息化建設即是重要支撐,將加快田長制信息化監管平台建設,推動各地創新監管手段,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建立農田數字化網格化管理平台,監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高標准農田利用變化情況等,服務田長制改革實施。

綜合整治,“找回”流失耕地

5月7日,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周家村,一望無際的麥田綠浪滾滾,盡顯大地的豐饒與美麗。其中有一大片麥田,過去卻是廢棄園地和殘次林地。去年,隨著林地園地復墾項目在周家村等周邊村實施,清除樹根、平整土地、開挖排水溝、修建生產路等,過去的廢棄園地和殘次林地變身耕地。“項目實施后新增了1200余畝耕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全區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永安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所長朱曉東說。

“宿州市已連續22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宿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與耕地保護科科長翟支干表示,該市建立“田長+檢察長+警長”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增減挂鉤等工作納入田長制職責范圍,多管齊下護好皖北糧倉。“強化耕地挖潛”即是該市田長制工作一大亮點。近年來,該市共實施完成國家和省級投資土地整理項目20個、示范建設項目14個,總規模96.08萬畝,總投資13.15億元,完成補充耕地11.49萬畝。項目實施中,通過對田、水、路、林的綜合整治,形成“路成網、渠相連”的統一系統,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改善,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民收入。

《安徽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措施》中,“多措並舉‘找回’流失耕地”是其中一條。根據《若干措施》,安徽省將大力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礦山修復治理按照“宜耕則耕”原則優先修復為耕地。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下發后新增問題,一律以“零容忍”態度依法依規及時整改到位,問題整改實行閉環管理,切實把流失耕地“找回來”。(夏勝為)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