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1月17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省人民政府省長 王清憲
2022年01月24日07:2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工作回顧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全省人民昂揚奮進,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攻堅克難,團結奮斗,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預計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3%,總量突破4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跨上一個標志性台階。

——暢通經濟循環展現新作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4%,制造業投資佔比提高1.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增速居長三角地區第1位。安慶—九江高鐵建成運營,連接安徽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鐵干線順利貫通。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合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加快建設,我省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優勢日益顯現。

——科技創新結出新成果。國家實驗室全面投入運行,“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實現量子計算新突破。合肥先進光源、量子空地一體精密測量等大科學裝置列入國家規劃。3位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1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制造業揭榜攻關項目打破國外壟斷。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9.9件,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92.3%。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糧食產量817.5億斤,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8.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5%。玻璃新材料、智能語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萬家,新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9家、居全國前列。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7%,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增勢強勁。

——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新改善。全省PM2.5平均濃度34.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4.6%,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重點流域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長江再現野生江豚群嬉的自然景觀。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升。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城鎮新增就業70.9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年度目標以內。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體系持續完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充實。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強化政策落實,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全面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要求,出台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等系列政策舉措,下達各類直達資金1254億元,努力以政策有效實施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把保市場主體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化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供應偏緊等突出問題,新增減稅降費超300億元,推行“免申即享”方式撥付穩崗獎補資金4.6億元、惠及企業21.6萬戶,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21.8%。把擴大有效投資貫穿到經濟工作全鏈條,組織9批210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3695個、竣工2084個。合肥新橋機場改擴建、淮北—宿州—蚌埠城際鐵路、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等工程開工建設。蕪宣機場通航,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天然氣宣城—黃山干線建成投運。江淮大數據中心建成運行,5G網絡實現縣城以上主城區全覆蓋。全面開拓消費需求,積極開展“皖美消費·樂享江淮”系列活動,限額以上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32.9%,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4.1倍,智能家電銷售增長52.3%,國內旅游收入增長32.1%。經濟運行穩中加固、穩中有進,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項目引領,加快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級實現新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組建運行,新認定省新型研發機構38家。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挂牌運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揭榜11項國家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任務、居各試點省市首位。推出新階段高質量發展人才“30條”等政策,引進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47個。江淮—大眾戰略合作項目加快推進,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蜂巢新能源動力電池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晶合一期、安芯功率器件芯片等項目竣工投產。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發展,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53家,全省首家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台“羚羊”上線運行,新增“皖企登雲”企業7300家。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第一戰場”,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在更大市場空間匯聚資源。建立十大新興產業省級專班推進機制,逐一編制“雙招雙引”路線圖、施工圖。堅持市縣為主、省級賦能,建成省市縣三級貫通的“投資安徽”調度平台。強化平台招商、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新組建行業商協會222家。省政府及各部門頂格推進“雙招雙引”和項目建設,全省十大新興產業簽約項目2123個、開工1614個。

三是堅持城鄉統籌,強化產業帶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著力防范化解返貧致貧風險,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生豬存欄恢復到2017年底水平。種業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水稻種子出口量居全國第1位。10個千億級綠色食品全產業鏈啟動建設,新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40個,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21家。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進,完成農村改廁40萬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5%,提質改造農村公路4489公裡,行政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97.8%。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實施“三變”改革的村佔比提高到72%,集體經濟強村佔比提高到12%。

四是堅持改革開放,強化市場導向,持續增強發展動力活力。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高對接滬蘇浙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對標學習並推出改革創新政策和舉措548項。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實現聯通鏈接,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展示交易服務中心、蕪馬江海聯運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實施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19項,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120項服務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打造鏈接東中部市場合作平台,發起組建中部地區國際商會聯盟。為增強皖北等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國家長三角辦聯合我省舉辦推進大會,我們同時召開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滬蘇浙結對幫扶皖北城市機制建立運行,中央財政專項支持等政策相繼落地。

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實施自貿試驗區專項推進行動計劃,出台自貿試驗區特別清單,推出制度創新成果44項,首批6個聯動創新區啟動建設,新增注冊企業12842家、簽約入駐項目795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45.9%。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以上。合肥中歐班列開行668列。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40%以上。安慶綜保區通過驗收,亳州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獲批建設。高水平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首屆中國(安徽)科交會、“天下徽商”圓桌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國際化展會平台和市場化展會機制加快構建。

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省級權力事項再精簡20%以上,“証照分離”改革實現全覆蓋。零基預算改革實質性推開。“畝均論英雄”改革啟動實施,“標准地”改革全面推開,省級政府建設用地審批權委托下放。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扎實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証券化步伐加快,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和省通航公司組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獲批實施。編制周轉池制度向教育、衛生等領域深度拓展。出台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5條”,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13.6萬戶、增長8.5%。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是去年的重要發力點,我們制定實施行動方案,開展萬家企業資本市場業務培訓,新增境內上市企業23家、創歷史最好水平,直接融資增長17.8%。

五是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推進污染防治,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進度加快,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成效明顯,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全面展開。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實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扎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果,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駱崗中央公園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快實施,“四廊兩屏”工程、馬鞍山“白菜心”工程啟動建設,完成造林綠化182萬畝。穩妥有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並網容量448萬千瓦。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不斷深化,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林長制法規。生態理念植進更多安徽老百姓心中,綠色成為“十四五”開局最動人的底色。

六是堅持人民至上,強化社會建設,努力改善民生福祉。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穩定提供公益性崗位5.5萬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187萬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420萬孤老殘幼等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01所。“雙減”工作扎實推進,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實現全覆蓋。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啟動。“雙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力度加大,省屬高校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0個。衛生健康領域補短板工程啟動實施,2個國家級、9個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提速建設,4個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加快推進,“兩癌”免費篩查農村適齡婦女75萬人次。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實施,新備案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469家,新增托位3.6萬個。新建養老機構117家。用心用情辦好一批群眾身邊的實事,民生工程投入1288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7062戶,改造棚戶區15.6萬套、老舊小區1341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超98%。讓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付諸實施。文化建設成果豐碩,桐城市、黟縣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凌家灘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新增國家級非遺項目11個,電視劇《覺醒年代》等主旋律作品深受好評。新入選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數均居全國第1位。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參事文史、檔案方志等工作持續加強。我省體育健兒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取得歷史最好成績。民族宗教、援藏援疆、氣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慈善、志願服務等事業得到加強。

統籌發展和安全,平安安徽建設深入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成功處置零散突發疫情,接種新冠病毒疫苗1.2億劑次、全程接種率達82.4%。安全生產事故總量下降9.3%,食品藥品安全群眾滿意度穩步上升。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全國推廣。廣泛開展領導干部公開接訪下訪,積極推進信訪積案攻堅,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難心事煩心事。扎實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和“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命案發生率全國最低,平安建設連續10年獲得全國先進。

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動員、人民防空、雙擁共建等取得新成效,廣大退役軍人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省政府加強自身建設,推進自我革命,履職效能進一步提升。我們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偉大建黨精神激發奮進力量,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公務人員市場意識和開放思維的錘煉,選派干部到滬蘇浙企業和產業園區跟班學習,建立企業家參與涉企文件制定機制,讓政策和服務精准滴灌到市場主體最渴望之處。堅持把專業化建設作為提升政府效能的關鍵,加強專業學習平台建設,開展工業互聯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等專項培訓。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全面開展“八五”普法,制定修改廢止省政府規章8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27件,全省辦結行政復議案件8136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提升到100%。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各方面監督,強化審計監督,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1150件、省政協提案760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省委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政府督查工作實施辦法,省政府文件和督查檢查考核分別減少5.5%和11.1%。

各位代表!

2021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艱辛付出、埋頭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向所有關心、支持安徽改革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區市、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省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經濟恢復的基礎不夠穩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帶來的影響比較明顯。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不少堵點卡點,中小微企業困難增多。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快,新興產業比重不高,頭部企業偏少,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認識不夠、行動不快,制造業總體高端化程度不夠,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業態不豐富。開發園區單位產出較低,引領型產業和鏈主型企業不多。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滯后,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轉化效率不高。發展不夠平衡,城鎮化進程滯后,不同區域產業層次、城市能級差距較大。高耗能行業和煤炭消費佔比較大,節能減排和能源保供任務繁重。制度型開放比較滯后,高能級開放平台較少。人均教育投入、人均醫療資源、人均文體設施不足,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強。一些干部對新發展理念領悟不透,境界上不去、思路打不開、打法不創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知識能力不足,創新開放改革的作風不過硬,缺少擔當作為、敢闖敢試的那股子勁、那股子氣,把說了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突出,少數領域腐敗問題仍有發生。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分析,一件一件加以解決,更好適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

二、2022年重點工作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一年,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使命擔當做好政府工作。今年我省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發揮好我省歷史人文、科技創新、制造業基礎、地理區位、綜合交通、生態環境等優勢,以“進”的姿態守牢“穩”的底線,在安徽奮勇爭先、跨越發展的征程上取得新進展。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認真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全省經濟基本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忠誠盡職、奮勇爭先,全面強化“兩個堅持”、全力實現“兩個更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增長10%以上,在實際工作中奮力完成得更快一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9%左右、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力爭14.5萬元/人﹔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5%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2個百分點﹔糧食產量、碳排放、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完成國家下達年度目標任務。重點做好十一個方面工作。

(一)多措並舉活躍市場主體,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保主體、增主體、活主體、強主體並舉,加大政策實施力度,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

加大減負紓困力度。全面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出台助企紓困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政策舉措,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加強普惠小微貸款支持政策實施,建好用好省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提高首貸戶、無還本續貸、信用貸款佔比,新型政銀擔業務新增放款1000億元以上。加強能源保供,推進燃煤機組發電量和工商業用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提升“四送一服”等平台效能,加強重點行業產業鏈產銷供需對接,著力緩解缺煤、缺電、缺芯、缺櫃、缺工問題,有效治理隨意限貸抽貸斷貸、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等現象。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體諒和懂得企業特別是企業家的不易,多給他們力量和信心,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和他們並肩面對挑戰,與他們一同搶抓機遇。

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開展妨礙民營經濟參與公平競爭等問題排查和整治,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落實民間資本准入平等待遇,進一步清理政府採購、招投標等領域不合理限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資國企改革。推廣應用“徽採雲”平台,提高中小企業採購份額。完善企業訴求辦理剛性機制,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

啟動創業安徽建設。實施創業安徽行動意見,用創業感召天下英才,用創業整合市場要素,用創業推動產業集聚,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00萬戶以上。實施創業筑巢工程、新徽商培訓工程,重點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業。省市要依托主導產業擴容多層次創業平台,舉辦系列創新創業大賽,支持辦好“1024開發者節”等活動,建設一批“創業咖啡”、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創業型城市創建,用現代周全的服務品質,培植激情洋溢的創業生態。

(二)發揮科技體制改革引擎作用,培育科技創新更大增量優勢。堅持市場化導向,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把科技創新勢能更多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邁出創新安徽建設新步伐。

推進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強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推進深空探測實驗室建設。擴大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力量布局,加快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組建環境、未來技術、數據空間等研究院,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機構。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尖計劃,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優化“揭榜挂帥”攻關機制,滾動編制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清單,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00項。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實施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加大“三首一保”示范應用,培育“三首”產品300個以上。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強用好安徽科技大市場,辦好中國(安徽)科交會,讓海內外更多科技成果為我所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制定實施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創新體制改革。完善科研立項、科技成果評價激勵和免責機制,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建設中國(安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強和創新科普工作。啟動“科大硅谷”建設,以最優生態集聚最高端的資源,努力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高產田”。

打造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中心。支持區域性人才強市建設,實施江淮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計劃。建設高能級人才匯聚平台,健全以平台聚人才、留人才、用人才的機制和政策。引進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0個以上。啟動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產業組織學院,高起點建設科技型商學院,培養從科技研發到產業轉化的專業化組織人才隊伍。實施技工強省建設工程,新增技能人才30萬人以上。開展“百萬大學生興皖”行動,實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讓他們安心留皖、放心創業、舒心定居。

(三)實施一產“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省委啟動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要扎扎實實抓好推進。農業是穩定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要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大力推進科技強農。加快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選任科技特派員7000名,新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200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6%。推進種業振興,深入開展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和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設和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庫10個。促進種養業提質增效,培育“皖美農品”區域公用品牌20個、企業品牌25個、產品品牌150個。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綠色循環發展、數字賦農等行動,綠色食品產業產值增長8%以上,新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推進5個數字鄉村試點縣和8個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培育數字農業工廠100個。

大力推進機械強農。加快優勢農機制造產業集群建設,農機制造主營收入增長15%以上。強化農機研制補短板,編制裝備需求和研制清單,組建農機裝備創新研發推廣聯盟。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83%。新增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600個。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新增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20個。提升農田宜機化水平,推進農業“標准地”建設,新建高標准農田510萬畝。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工資性收入倍增行動,穩定鄉村公益性崗位,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著力通過改革增加財產性收入,完善聯農帶農富農利益機制,土地流轉率達56%,“三變”改革的村、集體經濟強村分別提高到75%和13%。壯大經營性收入,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家庭農場達18.7萬個、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1萬個,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超千億元,鄉村旅游收入提高到880億元。提升轉移性收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農業支持補貼政策,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30萬人次以上,擴大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溢出效應。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庄規劃建設,加大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提高到78%、21%。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抓好全國鄉村治理示范創建。支持小崗村鄉村振興示范創建,讓“小崗精神”弘揚在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時代。

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我國糧食大省,我們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糧食播種面積1億畝以上、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發展優質專用糧食5700萬畝,大豆、油料種植面積分別達910萬、850萬畝。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畜禽水產和蔬菜有效供給。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和落實監測幫扶機制,精准落實幫扶措施,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以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為重點,推動脫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保持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四)實施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堅持高端引領、龍頭帶動,推動制造業提升發展質量、擴大發展總量、增強發展效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實施優質企業引育行動,培育省專精特新企業500家、專精特新冠軍企業100家,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家左右。實施重點領域補短板產品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100個、“工業強基”項目100個。深化數字賦能,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8000台,新增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00個,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200項。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企業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和行業標准100項以上,培育質量標杆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增加綠色低碳技術、產品、裝備和服務供給,新增綠色工廠80家。

著力擴大發展總量。按照“4116”目標,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優勢產業向萬億級邁進,加快建設智能家電、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個超千億級產業,建立10戶超千億企業、60戶超百億企業目標培育庫,“一企一策”開展選育。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推動各地依托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合肥爭創首批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實施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工程,構建“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生態圈。

著力增強發展效益。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畝均效益評價,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依法實行差別化財稅、用地、用電等政策。開展批而未供土地、閑置建設用地、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全面推行“零增地”技改。推進工業互聯網賦能增效,加快“雙跨”平台培育和引進,擴容升級“羚羊”綜合服務平台,推動更多科研人員、技術人員成為平台服務商,為各類中小企業精准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增上雲企業6000家,推出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200個。

著力提升建筑業市場競爭力。支持建筑業拓展水利、公路、鐵路、機場等專業市場領域,提升高端市場設計和施工能力,發展工程總承包。加大對縣域建筑業發展支持力度。培育和引進裝配式建筑企業,支持建設一批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五)實施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加快構建現代服務產業體系。推動服務業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

開拓內貿市場。實施皖美制造行動,培育工業精品100個、新產品500個,發展一批新終端產品。實施皖美農品行動,新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200個以上。實施皖美旅游行動,支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休閑城市和街區,開展鄉村旅游點“微創意、微改造”2000個。實施皖美味道行動,推出“皖美好味道·百縣名小吃”特色美食(小吃)名店100家。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爭創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申建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引進高能級物流企業,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佔生產總值比重。

拓展外貿市場。實施外貿發展提升行動,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擴大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貨物進出口。提高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加強關鍵技術設備和零部件、能源資源進口。推進合肥、蕪湖、安慶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30%以上。建設使用海外倉300個,蚌埠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出口超20億元。培育引進大型外貿主體,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000家以上。

做大消費市場。開展皖美消費行動,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和以舊換新,培育縣鄉消費、數字消費等新的增長點,支持各地舉辦富有特色的消費節活動。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推進“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農貿市場+15分鐘超市”便民生活圈建設,新培育10條特色商業示范街。支持合肥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壯大一批骨干商貿流通企業,招引一批知名連鎖企業,力爭新增限上企業1000家。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等服務,培育工業設計中心60家。加快建設一批軟件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培育認定大數據企業500家,軟件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0%以上。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等新業態。創建國家“兩業融合”試點,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

(六)打響有效投資攻堅戰,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以更大力度促進有效投資較快增長,用重大項目增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實施投資項目攻堅行動。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大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力度,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600個以上、竣工1200個以上。開展新興產業百億項目攻堅,加快長鑫存儲二期、中航鋰電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引江濟淮二期、揚州—馬鞍山城際鐵路、北沿江高速公路無為—安慶段等重大工程,加快實施合肥—新沂高鐵、合肥新橋機場改擴建、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建設等重大工程,建成阜陽華潤電廠二期、皖東北天然氣管道工程一期等項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300公裡以上。實施“新基建+”行動,創建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集群,新建5G基站2.5萬座以上。

全面延伸“雙招雙引”。把牢有效投資主陣地,打出“雙招雙引”新攻勢,重點面向世界500強、國內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繼續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提高招引精准度和效率。推動市縣明確主導產業定位,編制產業鏈招商路線圖,不斷優化產業生態。加強招引平台建設,提升展會、行業商協會、基金、專業機構等招商效能。強化省級專班組織協調服務,建成線上投資意向和項目線索閉環管理機制,完善省市縣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支持市縣組建一批強有力、專業化的招商隊伍。

完善項目推進保障機制。堅持“管行業必須管投資”,把服務項目建設和投資增長納入部門考核。推行項目全流程服務管理,加強項目謀劃和前期工作,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深化“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完善“星期六”土地要素會商機制,推進能耗指標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最快的速度讓最好的項目獲得最優的資源要素。

(七)強化國家戰略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爭先進位、競相發展。堅持區域協同、城鄉統籌,提升先發地區能級,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邁出共進安徽建設新步伐。

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與滬蘇浙重點領域合作,推動重點協同深化事項落地。加強與上海開放平台對接,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城市展示中心、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深度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強G60科創走廊建設,設立運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開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聯合攻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多嵌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沿江高鐵武漢—合肥—上海段,建成黃山—千島湖高速公路。拓展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場景。深化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支持宣城與湖州毗鄰地區開展皖浙合作示范。加快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培育新的新型功能區。協作建設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

加強與中部地區各省合作。加快中部城市快速通達重點項目建設,依托交通動脈協作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和特色園區,支持省際毗鄰縣(市、區)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示范區。推動長三角和中部地區商協會合作,建強用好資本市場、貿易中心、高能級展會等要素對接平台。

提升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帶能級。推進合肥都市圈提質升級,開展合六經濟走廊、合淮產業走廊專項建設行動,實施一批一體化工程,加快形成空間聯系緊湊、功能高度協同的發展格局。提升皖江城市帶高質量發展水平,支持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沿江智造走廊,建立皖江城市聯席會議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等協同發展。

推動皖北、皖南、大別山革命老區等提速發展。著力推進皖北振興,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突出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形成推動皖北發展的乘數效應。以項目互動為抓手,省市聯動謀劃一批集成性、跨區域的“項目包”,推進基礎設施協調布局、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共治,高水平推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用好滬蘇浙結對幫扶皖北城市機制,盡快取得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開工建設皖北8個縣(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充分發揮皖南頂級山水人文資源優勢,加強區域聯動,支持黃山高標准建設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一批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地,加快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進一步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優化政策供給,加強要素資源引入和產業導入,擴大紅色旅游、高端農業、生態型產業等項目布局,為革命老區建設和發展注入新活力。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進城市更新單元(片區)試點建設,改造提升老舊小區1000個以上,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充電樁1.8萬個。開展“臟亂差”治理,支持爭創文明城市、衛生城市,讓每個城市都干淨整潔有序。高水平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加強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補齊產業園區城市功能短板,推動產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城鎮化。實施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程,支持有條件的縣城和城鎮按照中小城市標准建設,擴大人口較大縣城設置街道改革試點。

(八)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進一步匯聚市場資源、激活發展動力。把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作為重要目標,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在更大的市場空間匯聚和配置要素資源,邁出開放安徽建設新步伐。

大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深化自貿試驗區專項推進行動,在商事制度、貿易投資、金融開放創新、科技創新等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強化自貿試驗區更多圍繞確定的主導產業,推出創新性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舉措,把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與推動產業發展更好結合。建立健全自貿試驗區“信息發布、評估推廣、項目推進”三項機制。設立第二批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深化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合作。編制面向市場主體的創新制度案例。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和經濟總量增速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市場主體超1萬家。

提升開放平台能級。支持合肥空港綜保區、蚌埠綜保區、蕪湖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爭創“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東盟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省級口岸管理體制。推進市場化、開放型展會平台建設,提升世界制造業大會影響力,辦好全球科創資本(安徽)大會、“天下徽商”圓桌會、國際商協會高峰會議。深化對台、港澳和僑務工作,推進國際友城建設。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開展營商環境問題大起底專項行動,常態化推進營商環境對標滬蘇浙,著力解決營商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全省一單”權責清單制度體系,開展“一業一証一碼”改革試點,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網格化”監管。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快港航、機場、煤電等資源整合,實施省屬企業布局新興產業行動,省屬企業資產証券化率提高到50%以上。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發展壯大通航產業。加強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組建數字江淮公司,設立省大數據交易服務機構,建設全省一體化數據基礎平台。實施上市公司倍增和基金規模倍增計劃,開展數字賦能普惠金融專項行動,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設立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加強與京滬港深交易所合作,力爭新增上市企業30家。

(九)穩妥有序推進“雙碳”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全面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邁出美麗安徽建設新步伐。

實施碳達峰行動。出台碳達峰實施方案,推進能源綜合改革創新。開展“雙碳”科技創新專項,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實施用能預算管理,探索開展能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嚴格審批新增“兩高”項目,加強存量項目節能挖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減量替代,布局建設一批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項目,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350萬千瓦以上。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和“外電入皖”項目建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網1000公裡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30萬噸,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排查整治。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源頭治理,加強固廢危廢環境監管。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系統。持續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扎實開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出台實施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新一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提升工程。全面展開“四廊兩屏”建設,加快馬鞍山“白菜心”工程、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工程、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等建設進度,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濕地保護修復。高水平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深入推進“五大森林”行動,完成造林綠化140萬畝。打好鬆材線虫病疫情防控攻堅戰。協同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支持黃山市爭創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深入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共享發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大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創新民生工程建管機制,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邁出幸福安徽建設新步伐。

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共同富裕目標導向,推進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工程。以產業結構調整引領就業結構優化,不斷增加高質量就業崗位供給,逐步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拓寬居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渠道,完善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

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全面展開德智體美勞“五大行動”。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00所,支持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智慧學校運用,努力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完善“雙減”配套措施。提升縣域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扎實推進部省共建技能安徽,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大力支持“雙一流”高校和高峰學科建設,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和生均撥款分配機制。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辦好特殊教育,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和機構編制保障,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保障農民工工資及時發放。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新增城市社區老年食堂(助餐點)、村級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1500個。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實施“善行安徽”行動,積極發展慈善事業。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9.85萬套,新開工棚戶區改造9.68萬套,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進一步做好紅十字等工作,保障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合法權益。

深入推進健康安徽建設。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加快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建設7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8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努力讓大病重病患者在省內得到良好的治療。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推進48所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癌症早診早治和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干預,抓好重大傳染病、血吸虫病防治,扎實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行動計劃,提升中藥材市場能級,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加強早期監測預警。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開展健康影響評估制度試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成場地設施3500個。積極服務冬奧會、冬殘奧會,辦好第十五屆省運會、第八屆省殘運會和第九屆省少數民族運動會。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文明創建工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研究、保護、利用全鏈條建設,實施一批紅色資源保護傳承項目,提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品質。提升改造烈士紀念設施。建設一批智慧博物館、數字農家書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高文藝作品創作質量。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培育一批文化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哲學社會科學、參事文史、檔案方志等事業。加快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安徽篇。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鄉鎮(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向基層放權賦能,減輕基層負擔。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加快智慧社區建設,打造“網絡+網格”基層社會治理升級版。深化民族團結、宗教和睦。進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暢通群團組織等參與社會治理制度化渠道。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閱批群眾來信制度,完善閉環跟蹤落實機制,每一件信訪事項都要辦理到位,決不走過場。

(十一)構建全流程、多層次安全保障網,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安徽。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學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壓緊壓實防控責任和措施。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流調溯源、核酸檢測、診療救治等能力水平。持續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構建更加牢固的全民免疫屏障。健全全鏈條精准防控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筑牢疫情防控堅實防線。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安全生產“鑄安”行動,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成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快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構建全省統一的監測運行體系。深化“食安安徽”建設,實施藥品監管能力全面提升工程。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編制省級自然災害防治區劃。加強應急隊伍、物資保障、廣播體系建設,完善應對突發事件、極端天氣等應急聯動機制,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完善政府隱性債務常態化監測與化解機制,依法規范政府舉債行為。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穩妥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和重點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持續開展“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常態化機制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守護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幸福家園。

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和人民防空建設發展,深入推進國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建設等工作,扎實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譜寫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新篇章。

三、切實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做好今年工作,是一場大考和嚴考,政府要努力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不斷完善政府工作的手法、步法和打法,不斷提升市場化思維、法治化意識、專業化能力,打造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政府。

強化忠誠盡職的政治擔當。把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安徽見行動”。把心系“國之大者”體現在實際工作中,各級各部門都要從國家大局大勢中找准立足點、切入點、結合點,在各自的崗位上著眼大局、順勢而為,用干淨和擔當詮釋忠誠。

提升政府法治和誠信建設水平。政府必須強化依法行政意識,作為行政法人主體,必須篤行法律職守,同樣必須平等承擔法律責任,踐行誠信契約精神。政府依法,社會才能有序。要依法全面做到行政權力公開和政務公開,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強化審計監督、統計監督,把依法行政晒在各方監督之下。深入開展違法行政行為整治,依法兌現政府公共政策,全面清查行政機關不履行給付義務行為,涉及行政訴訟的,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100%出庭應訴,以政府守法和誠信贏得群眾和市場主體的信任。

增強專業化能力和素質。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和能力,把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省政府班子帶頭加強學習,掌握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新知識,善用更多推動工作的新方法,做到想透、說清、干實。深入推進政府系統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行動,更加善於運用市場的邏輯,撬動資本的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加強政府智庫建設,珍視用好科學家、專家、企業家資源,廣開匯聚眾智的渠道,促進政府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

以創新開放改革的作風狠抓落實。強化創新意識、開放思維,突破慣性的計劃思維和“官本位”思想桎梏,更好適應新階段新要求。推動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創新,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一屏通辦”改革。強化工作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每項工作都要實行清單化閉環式管理。各級政府負責人要把對待市場主體的態度和服務水平作為第一營商環境,完善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更好地讀懂企業、尊重企業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切實做到清而親、親而清。

堅持黨建引領。自覺在工作中找問題、在黨建上找原因,以“打鐵”的成效檢驗“自身硬”。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全面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省委實施細則,強化巡視成果運用,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一步精文簡會,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為基層減負鬆綁,一定要讓基層有感。今年穩增長壓力較大,政府系統要進一步過緊日子,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情,壓減一切不必要行政開支。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推行零基預算改革,加強財政資金統籌。把干事擔事作為職責所在、價值所在,強化無功便是過的意識,堅決防止簡單化、亂作為,堅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要始終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做出經得起時間沉澱的政績,用各級政府的負重擔當換來千家萬戶的歲月靜好、幸福安康!

各位代表!

安徽已經踏上新的征程,安徽定將迎來新的綻放。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隻爭朝夕、砥礪前行,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