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天長:“漁民上岸”走上致富路

2021年11月23日10: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湖邊漁民新村位於安徽省天長市高郵湖西岸、楊村鎮小關社區東邊,銅龍河水在村旁靜靜流淌。全村轄17個村民組550戶1689人,村裡大部分人家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自去年實施長江流域十年禁捕計劃后,該村漁民響應國家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政策號召,按期全部上岸轉型發展。2020年,該村人均純收入19800元﹔先后被評為天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滁州市文明村。

以前捕魚,如今卻為護漁忙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落日余暉洒滿新村的角角落落,銅龍河面上泛著金紅色的粼粼波光。村民李福才、王天喜穿上救生衣,精神抖擻地走向高郵湖邊停靠的快艇,准備開啟他們每天早晚兩趟的巡湖、巡河護漁作業。今年69歲的李福才,以前是水鄉有名的“水上漂”,在高郵湖裡打了大半輩子的魚﹔66歲的王天喜,16歲就跟父親和兄長上船打漁捉蟹了。可如今,他倆的工作轉型為護漁。

2020年1月1日,天長市全面貫徹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計劃。漁業村在鄉村振興和民生工程等有關項目支持下,積極推進清船、清網、清湖、清河行動,大伙兒紛紛上岸,轉型發展。

李福才、王天喜等上了年紀的老漁民,被安排在村裡的公益崗位上,負責村裡的護漁巡湖(河)、環境衛生以及暑期、節假日防溺水等,一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

“外出務工經商賺得多。”這是湖邊漁業村許多年輕漁民上岸后的首選。當地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鼓勵他們組織帶領鄉親們外出就業創業,走產業發展路。

57歲的村民李高田一邊帶孫子玩,一邊和筆者搭上話茬。深秋初冬時節,正是高郵湖畔到了打撈、採收芡實老籽最繁忙季節,他是前幾天剛從昆山趕回來幫助合作社打撈、採收芡實老籽的。

“村裡能人余明亮在昆山某建筑工地當領班,他帶著咱10來個同村人在工地上做搬運工。”李高田告訴筆者,自己年紀大了,隻能干簡單活,一個月也能掙四五千元。

據村黨總支書胡兆祥介紹,今年以來,該村6名致富帶頭人已帶領62名漁民就業,33個漁民實現了自主創業,已消除零就業家庭,大伙兒穩定實現了轉產增收。

靠水吃水,吃出了新的花樣

湖邊漁業村地域面積狹小,耕地稀缺,漁民離船上岸后,由於沒有生產資料,以前蔬菜大多要上小關社區街上去買。有的靠撿鄰村的荒地,零星種點瓜果蔬菜。

村“兩委”深知,漁民“能上岸、穩得住、能致富”是國家保護水生態環境政策落地落實的關鍵,發展產業才是重中之重。漁民出身的胡兆祥,看著眼前的一湖碧水和銅龍河兩岸水網灘涂,多方和村裡黨員干部、村民代表、領富能人商議,繪就漁業村的產業發展藍圖。

“科學利用好水鄉的水資源,就是致富新源泉。”胡兆祥說,漁業村依托高郵湖水資源,利用萬畝灘涂大力發展有產業基礎、上手快的芡實種植業,建設水鄉農旅度假村,大力發展以漁業文化為主導的休閑旅游產業,相繼建立了村文體活動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銅龍河觀景台。禁捕退捕后,少數上岸的漁民並未放棄“漁字號”老本行,開始琢磨岸上生態流水養魚新行業,村民殷德林就是其中一位。

在殷德林的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六七個裝配式大魚池裡清水翻騰、魚翔淺底。“抽取井水循環養殖,一個池子養有1500斤等不同種類的家魚。”殷德林一邊喂魚飼料一邊對筆者說,他還承包了村裡一片14畝左右的大水窪子種芡實、養魚,忙不過來的時候,就請村裡上年紀的老年人過來做雜活,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請10多個人幫忙。(范明 王其梅 胡斌)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