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合肥

分水嶺上,“引智”水稻待豐收

2021年10月12日09:35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10月9日,肥東梁園鎮鎮南社區空氣裡彌漫著淡淡的稻香,上千畝金黃的水稻,在秋風中輕搖著沉甸甸的稻穗。“等天氣晴穩就可以收割,目前看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種糧大戶、肥東誠信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誠一臉喜色地告訴記者,雖然8月下旬以來干旱少雨,但他種的節水抗旱稻“綠旱639”卻沒受到太大影響,依然長勢喜人。

楊誠說的“綠旱639”是合肥市引才引智基地單位省農科院水稻所通過引進國外智力選育出的最新引智成果,近年來在肥東梁園等江淮分水嶺地區生根開花成功推廣,解決了該地區少水易旱,地表存不住水,種稻靠天收的問題。

合肥市常年種植水稻540萬畝,其中江淮分水嶺地區及易澇易旱田、望天田、崗丘地等面積約佔五分之一。“該地區麥茬一季早熟稻每年都有因干旱缺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收,生產上亟需優質節水抗旱稻新品種。”省農科院水稻所抗旱育種團隊負責人王士梅博士介紹,自2000年起,在省外國專家局的支持下,省農科院水稻所先后邀請日本學者平澤秀雄先生、美國褚啟仁博士、國際水稻研究所水稻專家謝放鳴博士、菲律賓國家水稻研究所Thelma Padolina博士等國外著名水稻專家定期來華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交流。外國專家在如何引進水稻緊缺資源、如何確定水稻抗旱性敏感臨界期、如何提高籼稻花培轉化率、如何快速實現機械化育種等問題上給予了重要的建議及可行性實施方案。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2005年,我省育成第一代節水抗旱新品種“綠旱1號”。

在第一代引智成果的基礎上,省農科院水稻所抗旱育種團隊堅持在米質、產量、抗病、抗倒等性狀上進行突破,通過近十年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的歷程,解決了抗旱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等瓶頸問題,於2020年育成集優質、抗旱、高產、抗病、抗倒伏等優良性狀於一體的新一代引智成果——優質節水抗旱稻綠旱639、皖直粳006等,其中皖直粳006是我省首個審定的優質旱粳稻新品種,實現了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水高產,少水穩產。”這是楊誠種植綠旱639的體會。看到楊誠種植水稻在干旱少雨的年份也能獲得豐收,今年梁園鎮大劉崗村的種糧大戶劉大鎖也種了200畝綠旱639。“過去我們不敢種水稻,碰到干旱年份就要減產甚至絕收。”劉大鎖告訴記者,今年他運氣好種了綠旱639,既旱澇保收,又省人工,每畝可增收300-400元。

與同類型水稻品種相比,綠旱639等節水抗旱稻每畝直播生產可節約勞動力1-2人,節約50%灌溉水,米質提高2個級別,產量提高10%,畝節本增效約260元。”王士梅介紹,今年綠旱639、皖直粳006等在我省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尤其是綠旱639這個引智成果已在江淮分水嶺地區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汪永安)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