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

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有的放矢)

齊 驥

2021年04月21日06: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強烈,期盼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載體。發展文化產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有利於促進文藝作品的內容與技術、模式、業態、場景等融合發展,創造新的經濟業態,增加先進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4萬多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48%。在新發展階段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於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要求我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不斷推出反映新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系統性保護,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應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和平台經濟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雲演出、雲直播、雲錄制、雲展覽、雲綜藝等新業態,豐富人們的文化體驗形式和消費模式。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的同時,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促進文化產業和生態經濟融合發展,打造一系列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態示范區和國家文化公園,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重要價值和傳統特色。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1日 第 09 版)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