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就地過年”要多些實招

袁 媛

2021年01月15日08:47  來源:新華日報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散發,一些城市發布通知,倡導黨政機關干部帶頭在工作地過節,外出務工人員春節非必要不回鄉。

  冬季低溫更適合新冠肺炎病毒生存,春節巨大的人口流動規模也會讓病毒傳播的風險驟增,倡議就地過年是基於防控形勢所作出的科學判斷。然而,要讓這一倡議獲得群眾的理解擁護,各地還需採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拿出詳盡可行的配套方案。

  百節年為首,中國人有過年團聚的情結,春節歸鄉這一傳統觀念很難打破。但一些地方面對群眾迫切的回家意願,考慮的不是合理勸導,而是生硬阻止。“北風與陽光”的寓言故事廣為流傳,讓旅行者脫下厚實大衣的不是強勁的北風而是和煦的陽光。要解開群眾的“返鄉心結”,讓大家心甘情願地為防疫大局做出就地過年的選擇,不應靠“北風”式的手段約束人們“原地別動”,而是需要“陽光”的暖心舉措讓人們甘之如飴。不少地方倡導就地過年的措施就挺有溫度,如發紅包、給補貼、送消費券、免費乘坐公交車等。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出台及時又清晰明確﹔與激勵一同發出的倡議,既有大義也有福利。

  就地過年的“陽光”舉措,有“薪”更要有“心”。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除了算得清的好處,還有說不完的人情。單靠經濟上的激勵手段,恐怕不能讓所有人滿意,對於在外忙碌了一年、就盼著回家團聚的人而言,選擇留在工作地過年依舊是個艱難的決定。因此,提倡“就地過年”除了要關注“就地”外,也要在“過年”上下功夫。各級政府及用人單位既要講道理、給獎勵讓人“留下來”,也要加強協調、營造條件,讓大家過年有年味兒,避免春節期間務工人員“無人問津”“無處安身”等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應統籌冬春季的錯峰生產、彈性休假,制定企事業單位防疫細則﹔另一方面需籌備好節日的“精神食糧”,如採用送年夜飯、開展線上才藝比拼等形式,豐富不返鄉職工的春節假期。

  應當認識到,讓外地務工者對一座城市更有歸屬感,不僅是一時的防疫需要,更是城市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這不僅考驗著城市對公平與效率的兼顧,也對治理能力與人情關懷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管理者應當思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條件,實現“此心安處是吾鄉”?改善租房體驗、降低購房門檻、解決子女教育、提高勞動保障……把這些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事宜辦好,為生活於斯、奮斗於斯的人們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就地過年”就不成為問題。

(責編:關飛、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