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讓上海更安全有溫度

城市治理模式正由“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轉變,公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8年雙提升

2021年01月08日10:28  來源:上觀新聞
 

  近日,走進徐匯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一台自助報案機引人注目。市民張先生放上身份証一掃,進入的報案界面簡潔明了,“報警原因”選項也十分口語化:我被搶了、我被偷了、我被打了、發現可疑情況、交通事故……

  派出所有報案窗口,有民警24小時值班,為什麼要用機器報案?目的很明確: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無條件受案”,不被忽視,更不會被“降格”處理。同時,一套數字化的案件處置流程嵌入其中,助力警務流程更透明、執行更高效。

  這是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平安建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來自第三方調查顯示:2020年度上海公眾安全感和對公安工作滿意度兩項數據,連續第8年實現“雙提升”。

  打擊防控從“被動打擊”向“主動防控”轉變

  “上海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的有力舉措,更堅定了我們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與信心。”去年,一家世界知名品牌公司權益保護總監琳達專門致信,感謝上海警方在該公司尚未發現自身權益被侵害前就主動出擊,打掉了一個侵權售假團伙。

  2020年,上海警方依托智能研判系統,對網上的侵權犯罪線索進行自主抓取並分析研判,先后破獲侵權假冒案件920余起,涉案金額69億元,保護了330余個品牌的合法權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案件都破在報案之前。

  通過智慧公安系統深度應用,上海警方的打擊防控正在從“被動打擊”向“主動防控”轉變。尤其是對民生案件的高效防控和打擊,讓城市安全更有保障。據統計,2020年上海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去年下降33.5%,破案數同比上升16.2%。

  以電信詐騙為例,2020年,市反詐中心通過涉詐電話智能識別、詐騙短信攔截系統等科技手段,智慧查控,精准防阻,成功撥打勸阻電話66萬余次,間接避免群眾經濟損失12.1億元,案件既遂數同比降8.4%,破案數、打擊數同比上升10.9%、47.6%。

  隨著全市社會治安防控最小單元防護圈不斷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精准感知、精准識別、精准處置能力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入室盜竊案件發案同比下降72%,破案同比上升23%。

  “一網通辦”提升公安政務服務辦事體驗

  “盡管人多,但秩序非常好。”2020年10月2日晚,游客小陳流連於外灘的美景。那晚,超過8.1萬人同時駐足外灘濱水區,刷新疫情以來外灘濱水區的瞬時客流紀錄,也打破了歷年國慶假期的最高瞬時客流紀錄。

  在小陳看不到的地方,軌交、民航、鐵路以及歷史數據源源不斷匯入大客流監測系統,精准預測未來1小時的客流、車流,助力警方及時採取精確疏導措施,杜絕風險隱患。不僅外灘秩序井然,出入市境G40高速“逢節必堵”的魔咒也被打破。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大到大客流管理力量的精准調度,小到街頭佔道的快罰快處,每一處變化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依托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強大支撐,上海城市治理模式正由“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轉變,高效處置風險隱患,使城市運行更安全有序。

  第三屆進博會期間,展商張先生原以為嚴格防控會造成排隊擁堵,沒想到他憑通行証就能進場,不用再出示核酸檢測証明和手機綠碼。原來,上海警方把核酸檢測証明、健康管理作為証件申領激活前置條件,與市大數據中心建立了健康數據滾動核查機制,實時共享比對數據,及時調整証件通行權限,解決了入口排隊擁堵。

  2020年10月,韓國人朴先生入境抵滬。在楊浦區的租住地,他通過手機在線完成了住宿登記,不用像過去一樣跑屬地派出所。“在上海,處處都能感受到效率與溫度!”

  隨著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許多原本必須到派出所“見面辦”的事項,都可以“不見面辦”,甚至是“指尖辦”。一件件身邊小事的高效辦成,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截至去年底,公安政務服務事項的網辦率已經從年初的3.66%提升至60%以上,服務好評率達到99.9%以上。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