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綠”三色擘畫沙河旅游新藍圖

周坤

2020年11月04日09:3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山水美如畫,這是最美的銀杏小鎮。”“生活在這裡的人一定很幸福。”10月25日,在金寨縣沙河鄉舉辦的第三屆銀杏文化旅游節,眾多游客紛紛為美麗的山村點贊。

這聲聲贊語源自於勝景、發自於內心,更是沙河鄉“三色旅游”所帶來的最美效應。

近年來,位於鄂豫皖三省交接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沙河鄉,挖掘並開發現有的紅色文化、金色風景、綠色產業,因地制宜,因式調色,進一步豐富“旅游+”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讓美麗鄉村振興新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

挖掘紅色文化

作為革命老區,沙河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革命遺址林立。

沙河暴動、西河暴動、商南立夏節起義……一個個紅色革命的星星之火,從沙河開始燎原,為沙河留下寶貴的財富。此外,沙河鄉還先后走出了1600余位革命英雄兒女,涌現了佘積德、徐其海、熊挺、於俠四位共和國將軍。

73年前,當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后,就以金寨縣沙河鄉樓房村周氏老宅為前方指揮所,運籌帷握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而如今,在保存完好的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前線指揮部裡,通過展示作戰圖、發報機、電話、醫藥箱等實物,向人們展示“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深刻情懷,成為開展黨史學習、傳承精神的黨性教育基地,也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新名片。

“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將其發掘、整理,講述給更多的人。”沙河鄉鄉長楊海濤說,紅色革命精神是沙河鄉旅游發展的“靈魂”,將以此為支撐,把革命傳統教育與鄉村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紅色研學基地等,傳承著紅色革命精神,擎起沙河紅色旅游的旗幟。

游客參觀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前線指揮部。周坤攝

開發金色資源

在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前線指揮部旁,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枝繁葉茂,被安徽省林業局命名為“安徽銀杏王”。

每到金秋,沙河山水便由墨綠轉而絢麗,其中最為動人的莫過於霜后銀杏的楚楚金黃,而這棵千年古樹,更是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走在沙河鄉,金黃的葉子鋪滿林間小路,順著落葉抬頭望去,樹上的銀杏葉隨風飄動,好似翩躚飛舞的蝴蝶。村民房前屋后幾乎都種有銀杏樹,一片片黃燦燦的銀杏樹葉,讓整個村庄沉浸在一片絢爛的金色海洋之中,與層林盡染的山景平分秋色,美不勝收。

楊海濤介紹,境內有150余萬株銀杏,銀杏之鄉,名副其實。如今這個古老樹種不僅為沙河百姓帶來了經濟,也給初醒的山鄉帶來了人氣。尤其是金秋來臨,四面客商和八方游客更是絡繹不絕。

今年10月25日,沙河鄉舉辦第三屆銀杏文化旅游節,在活動現場,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村民帶來了自己生產的農特產品進行銷售。以銀杏為媒,讓鄉村振興在沙河鄉這片“金色的田野”裡,不斷續寫著秋天童話。

游客在沙河鄉銀杏林下合影。周坤攝

發展綠色產業

沙河鄉雖然地處邊陲,卻早已是遠近聞名的“全國靈芝之鄉”。

走在沙河鄉的主干道旁,沿途一座座大棚四周都圍上了遮陽網,黑色的遮陽網將大棚遮蓋得嚴嚴實實,這是沙河靈芝種植基地裡的醒目景象,一座座大棚宛如一個個小小的城堡,大棚裡一朵朵靈芝形態各異、造型別致,綻放出無限生機。

“沙河氣候地理條件優越,早在1993年就開始引進靈芝栽培技術。”楊海濤說,但是由於種植銷售零散化,產業無法形成規模,過去很多農戶仍處在貧困線下。

現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扶持下,這裡構建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力破科技壁壘,不僅提升了靈芝產品質量和收購價格,還讓當地農民從中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精准扶貧的新路子。

楊海濤稱,從“合作社+基地+農戶”到“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從傳統茅草棚到“遮陽網+鋼架棚”再到“光伏發電+遮陽網+鋼架大棚新立體光農互補新模式”,僅僅一個靈芝產業,就帶動全鄉56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除此之外,沙河鄉的天麻、重樓、黃精、元胡中藥材產量豐富,年均銷售達3000萬元,一個個綠色產業極大的促進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快速健康發展之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沙河鄉種植基地裡生機勃勃的靈芝,圖片由楊海濤提供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