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抓共管,讓“小飯桌”擁有大安全

王石川

2020年10月30日08:24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中午沒時間管、學校又沒食堂,一些家長選擇校外午托班保障孩子吃飯、午休。由此,街頭巷尾的一張張“小飯桌”成了不少孩子放學后的主要去處。而據報道,由於普遍無証無照、行業魚龍混雜、食品安全風險高等,校外“小飯桌”飽受詬病。關?關不得﹔管?管不好,治理校外“小飯桌”陷入了進退失據的拉鋸戰。

“小飯桌”不小,關乎安全大問題,其背后是無數孩子的飲食需求,是千家萬戶的安全期待。有需求就有市場,“小飯桌”應運而生,在於它滿足了家長需求,一定程度上說也“接應”了學校和政府的工作——一些學校沒有條件開辦食堂,而有的政府部門又不願意接過這個攤子。故此,“小飯桌”的存在是正當的,是合理的,也是有意義的。

但此同時,“小飯桌”問題不小。此前有媒體暗訪發現,一些“小飯桌”處於無經營許可、無衛生許可、無稅務登記的“三無”狀態,連廚師都沒有健康証。家長離不了“小飯桌”,而一些“小飯桌”安全堪憂,怎麼辦?一關了之要不得,關鍵在管。

其實,所謂的管不好是個偽命題。“小飯桌”之所以還存在諸多問題,是因為不想管或沒有盡力管。據報道,在一些地方,無証經營之所以成為“小飯桌”的經營常態,經營者坦言,並非自己不辦,而是從來沒有人要求過,有証無証都是一樣的經營狀態。“從來沒有部門要求辦証”看似顯得極端,但卻暴露出一個整體現象,即監管部門無心監管。

除了無心監管,“小飯桌”亂象也與無力監管,乃至“無權”監管有關。原因很簡單,針對校外“小飯桌”的管理,存在制度空白等難題。一方面,國家當前還未將午托機構納入行政許可或審批進行管理,暫未出台專門管理規定或辦法﹔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專項政策支撐,且又涉及教育、食藥監、衛健等部門,往往是“九龍治水”,管理難以形成合力,以致多年來始終治標不治本。

換言之,要想讓監管部門理直氣壯地管,就需要在頂層設計的前提下健全制度安排,明確監管主體,以及加大配套措施,讓監管部門敢管、想管以及必須管好。

在機制並未捋順之際,監管部門是不是就可以放手不管?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按照現行的食品安全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小飯桌”經營者應不折不扣地遵守,而監管部門也需依法開展工作,對“小飯桌”亂象不能坐視不管。一個最簡單的法理是,一些地方“小飯桌”的廚師都沒有健康証,監管部門豈可熟視無睹?不論國家有沒有將午托機構納入行政許可或審批進行管理,監管部門都得恪盡職守,依法履職。

此外還應該看到,監管要精准、要在法治框架內實現效能最大化,就不能圖省事,對“小飯桌”一關了之、一禁了之。其實,一些地方的“小飯桌”推行效果不錯——監管部門先准確摸底,隨后,督促“小飯桌”經營者落實好食品安全第一的主體責任,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承諾書等。最關鍵的是,不僅要求經營者自覺做好食品安全自我管理,還對他們進行培訓,倡導經營者積極實施“明廚亮灶”。同時,加強常態化檢查,比如,對“小飯桌”原材料進貨查驗、索証索票、食品貯存、加工操作關鍵環節、設備設施和餐飲具清洗消毒、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和培訓、食品添加劑使用以及食品留樣等環節進行查驗,一個都不能走過場。

“小飯桌”看似小,但考驗著有關部門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讓“小飯桌”合法經營,家長才會放心﹔讓孩子吃得安全,家長才會吃下定心丸。於此而言,有關部門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而應尋求治理之道,找到最大公約數。(王石川)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