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堤就是守家

汪瑞華 李西蒙 陳若天

2020年07月20日10:0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陣雨過后,採石河除了湍急的水流,一旁的堤壩上,最顯眼的,就是丁周橋頭的防汛帳篷。由於前幾天河水暴漲,拱形的丁周橋,隻有一小部分的橋面,從渾濁的河水中探了出來,橋體幾乎被淹。

對岸,是守護農田和一方百姓的丁周圩。見到陶有金時,他正穿著雨衣,手執鐵鍬弓著腰在圩堤上導滲。

陶有金在圩堤上忙著導滲處理險情。

55歲的陶有金,是馬鞍山市雨山區佳山鄉馬塘村的村民,也是丁周一組的村民組長。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打小就和水打交道。

1998年,當時33歲的陶有金,參與了那一年的抗洪救災﹔2016年長江發大水,他又站到了抗洪一線,今年也不例外。

7月13日,雨在下,水在漲,長時間被洪水浸泡的丁周圩,水位已經超警。“橋南排灌站附近發現滲水點,需要下水查明滲漏情況,誰去?”“我水性好,我去!”話音剛落,正在巡堤的陶有金,匆忙趕了過去。

到了河邊,已經光著膀子套上救生衣的老陶顧不上多想,一個猛子扎進採石河,在水底用雙手摸排,用雙腳踩壓,全然顧不上當時隻有20度的氣溫。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憑著多年經驗,泡在水裡20多分鐘后,終於弄清滲水的原因:是新舊堤埂銜接處不夠緊實導致的滲水,並非管涌。

直到這時,在場所有人才鬆了口氣。

7月16日,陶有金(右)跳入水中查找圩堤滲漏情況。

其實,老陶在抗洪一線挺身而出下水排險並非這一次。7月16日,為了弄清楚是否地衖漏水,他又一次跳入水中,通過摸排,最終敲定了處理方案,這才打消了大家的擔憂。

“老陶經驗足、法子多,關鍵時刻總能第一個站出來,有他在,心裡踏實。”在採石河擺渡的村民李木金這樣評價道。

正是有了他的帶動,入汛以來,馬塘村數十名村民義務上堤防汛,11.44公裡的堤段,隨時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7月9日,在接到搭建防汛帳篷的通知后,陶有金就一直在圩堤上,截至7月19日是他上堤的第11天。雖然偶爾會有輪班休息,但即便不當班,他都會來到圩堤上走走看看,出出主意。在他看來,守堤就是守家,隻要站到了堤上,就要負起這個責。

“巡堤時,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短短500米的責任堤段,‘戰線’不算長,正常步行隻需幾分鐘,但要仔細巡個來回,得花上半個小時。”老陶說,主要觀察迎水面有無旋渦,背水坡有無滲水,如果存在,就有管涌的可能,要及時處理,絲毫馬虎不得。”

臨近傍晚,雨勢漸止,但對於老陶來說,防汛依舊不能放鬆。導滲的間隙,老陶放在雨衣內膽的電話響了起來:“上游有一處貌似滲水。”“我這就過來。”

簡單明了的對話,聽上去似乎沒那麼簡單。匆忙挂完電話后,來不及休息的他,放下手裡的鐵鍬,兩步並一步走,又趕去新一輪排險中。

(責編:吳西露、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