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電安徽:祖師廟村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2020年07月09日11:5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稻田中的幾聲雞鳴,喚醒了沉寂的六安市葉集區祖師廟村。一縷縷炊煙正在家家戶戶的灶房上裊裊升起。綠意蔥蘢的鄉間大道上,“美麗鄉村建設”幾個大字赫然醒目。

曾經“靠天收”的深度貧困村,如今變身“集體經濟示范村”的祖師廟村,是安徽華電六安電廠有限公司扶貧工作隊生活三年之久的“第二故鄉”。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基層黨支部是精准扶貧路上的“尖刀連”,是脫貧致富的“強引擎”。華電安徽公司為夯實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當地建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2017年接下“軍令狀”,2018年實現村出列,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逐步降至0%,一個個扎實的扶貧腳步烙印在田間地頭,也走進了村民的心頭。

送錢送物 都不如幫忙建個好支部

駐村伊始,祖師廟村“兩委”軟弱渙散,黨組織缺乏凝聚力,群眾訴求多、工作矛盾大等種種問題給剛剛入村的工作隊“當頭一棒”。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工作隊“第一書記”章秀如每日走訪入戶,與村組干部交流交心、廣泛征求村民群眾意見。針對之前村部會議機制不規范、部分黨員自由散漫的問題,工作隊從堅持好基本制度、開展好基本活動抓起,加強黨支部標准化建設,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從田間地頭到屋內案桌,從黨的十九大到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工作隊先后召開支委會、專題黨課、主題黨日120余次。

“有困難找華電工作隊”絕不是一句空話。自2017年駐村以來,華電六安公司黨委以“1+N”模式對特困戶進行精准幫扶,黨委書記帶頭扶助、中層干部結對包保,實現每一個特困戶都由一個干部挂鉤,定期噓寒問暖、精准制定脫貧策施。為患腦瘤女孩發動愛心捐款36445元,讓四世同堂的特困家庭住上新房子等等,切切實實讓“困中之困、貧中之貧”有了“安全感”。

“珍貴的四塊五”

2019年12月26日是令祖師廟村1228戶村民和扶貧工作隊永遠難忘的日子。

彩旗飄揚、鑼鼓喧天,村民們早早地來到了首屆股東分紅大會現場,登上鄉村大舞台,個個唱起了大戲。

2019年底,祖師廟村集體收入從過去幾乎為零增長到50余萬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性收入130885.36元,經計算股權量化后每股金額4.5元,4013名村民股東平均分得32.6元,使該村成為葉集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示范村,也是所在葉集區第一個實現村集體經濟股份分紅的村社。

三年來,工作隊在當地政府及各級公司的幫助和支持下,落實扶貧政策,用好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在安徽公司主要領導多次實地勘察后,因地制宜、捐資建成200KV“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有效將現代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開創“水下養殖 水上發電”的雙贏新模式,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20萬元。

來到村部附近一處種植基地,“田間課堂”標牌上的黨徽熠熠閃光。章秀如介紹道:“村集體把土地承包給種植大戶,農忙之前再邀請他們給我們貧困戶傳授水果黃瓜種植‘真經’,直接現場答疑解難。”就這樣,工作隊帶領村民種植水果黃瓜、聖女果等經濟作物,逐步擴建20畝蔬菜大棚、50畝吊瓜地和140畝山鷹椒種植基地,使得祖師廟村逐步形成了集“光伏產業、綠色種植、特色養殖”為一體的立體脫貧發展模式。

“扶上馬,送一程”,這支“不走的工作隊”制定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為蔬果銷售出謀劃策,委托合作社,與當地農業公司簽訂長期合同,大力招商引資,開拓業務往來。

村容村貌大變樣 百姓心情更舒暢

“路寬路燈亮,鄉村大變樣,公交客車來回跑,運力真順暢!”貧困戶自發編寫的方言快板兒朗朗上口,《扶貧干部下村來》的小調兒在鄉間流傳。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駐村扶貧工作隊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落實“五淨一規范”,進行鄉村環境大整治,真正把農村建成安居樂業的幸福美麗家園。

曾經泥濘的斷頭路、殘缺的小危橋、破舊的土瓦房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祖師廟村舊貌換新顏,呈現一幅醉人的美麗鄉村畫卷。道路寬了,公交車通了,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河道疏浚,雙塘支渠修繕一新,村民組農業用水得以保障。村部旁“鄉村大舞台”喜氣洋洋、一派紅火。南北兩條主干道也立起了150盞路燈,鄉村夜景燈火通明。(徐悅)

(責編:劉穎、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