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技型企業另辟市場

跨界,所以跨越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0年06月24日06: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客戶資金鏈出現問題,延期提貨。”“紅外測溫傳感器斷貨,海外價格漲了近10倍!”

困難,一個接一個,向陳劍雲襲來。

緊急聯系客戶,嘴皮子都快磨破﹔四處尋找原料,手機打到發燙……這個公司負責人有些忙亂。

訂單縮水,前路何在?

危中尋機,轉產醫療領域

捐贈指針式微差壓計,支援火神山醫院差壓病房建設﹔加班加點復工,趕制的設備可用於監控ICU重症監護室、負壓救護車等空調的壓力,防止交叉感染……

這家在疫情防控中大展身手的安徽科技公司,此前在工業領域聞名。原與醫療健康沒半點關系,緣何在這個節骨眼上,拋開優勢領域,開辟新市場?

“一開始是被迫無奈,沒想到卻迎來‘柳暗花明’。”陳劍雲坦言,自己這家1996年成立的公司,規模不大,生產的多是控制壓力、溫濕度的工業儀表設備。“受疫情影響,大量訂單取消,產品賣不掉,1月底愁得我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工業儀表滯銷,可當時全國各地隔離病房和負壓救護車緊缺。憑著過去為制藥行業提供溫濕度、壓差表等儀器的經驗,公司科研團隊想到:手術室和藥品生產一樣,都需要無菌環境,自家設備是否能派上用場?

在陳劍雲看來,他們過去常生產的工業儀表,和這次醫療領域急需的壓差設備很像:同樣是通過讀數,調節壓強,使病房內外氣壓出現差異,從而起到塑造無菌環境或抑菌作用。而且公司生產的壓差設備,非典時就曾配備到負壓病房,這次或許也能起效。

陳劍雲果斷決定:轉產!

模擬環境,加快研發,公司緊鑼密鼓地准備起來。1月29日,他們生產的第一批100台微差壓計捐贈至武漢,用來建設火神山醫院。

接到消息的那一刻,陳劍雲覺得輕鬆多了。很快,醫療領域的相關訂單紛至沓來。

遭遇退貨,如何解決?

攻堅克難,發力科研戰場

正在全體員工准備大展身手之際,2月上旬的一個深夜,主管公司生產的徐樹森突然接到電話。

“不好了,一批貨被退回來了!”電話那頭傳來的消息,令他措手不及。

巴掌大小,方方正正。徐樹森手上這款實現了完全國產化的微差壓變送器,被退貨了。幾年前,該公司和合肥學院聯合成立“微壓傳感器檢測與控制實驗室”,嘗試研發替代國外元器件的產品,疫情前已實現七成。疫情雖然造成國外原材料短缺,但也使他們的研發進程進一步加快。

“工業領域的產品,直接用在醫療領域,加之替換了國外元器件,即使試驗多次,仍可能存在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徐樹森說,“對我們來說,這是個全新的戰場。”

原來,過去這款產品用於工業車間壓力監測,位置固定,空氣潔淨。與捐贈到火神山醫院的微差壓計不同,這款新型的微差壓變送器如果用到需要移動的救護車上,難免遭遇路面顛簸、儀表讀數不准的情況。不能正確讀數,也就無法准確控制車內空氣壓力,可能產生病菌逃逸的風險。

新的市場,意味著科研的攻堅克難。疫情防控對設備的緊迫需求,更對團隊提出了新的挑戰。徐樹森帶著10名生產人員,每天工作10個小時,模擬現場、分析原因、檢測組裝,記不清調試了多少次。5天后,幾百台設備的算法全部更新。

“原本應用在工廠裡的東西,放在新環境裡,就要考慮適應性。”徐樹森說,為免除后顧之憂,不僅改動了被退回產品的軟件算法,還把寄出的設備召回,免費更新算法再發出。

有了產品,市場在哪?

多方助力,探索平衡發展

除了在醫療領域發力,公司也看到了產品在民用領域的機會。“我們有工業基礎,轉產可以比較順利。”陳劍雲介紹。3、4月份,一系列消毒殺菌設備研發成功。

有了產品后,開辟新市場成為當務之急。“我們過去以工廠客戶為主,這次推出民用消毒殺菌產品,目標市場沒半點交叉,不得不從頭做起。”陳劍雲回憶,4月份,從校園到銀行,從高鐵到機場,市場團隊幾乎跑了個遍。因產品太新,企業在民用領域也無名氣,初期市場的打開,尤為艱難。

“好在我們一直和高校有合作,他們為我們推薦了客戶!”陳劍雲激動地說。

困難面前,企業除了自救,也有外界助力。為幫助科技型企業打開市場、尋找資金支持,4月30日,安徽省舉辦科技成果線上交易會,展示了科技抗疫、抗疫醫療技術、互聯網+大健康等5個展區的200多個創新產品。研發聚乳酸項目的企業得到寧波某公司資金支持,兩家企業在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項目上達成共識……據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31個項目在會上簽約。

“市場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能做的就是依靠技術積累,把握市場動態。”陳劍雲認為,主動求變、努力鑽研,是他們作為科技型企業,危機中實現跨越的法寶。“過去我們隻專注工業領域,現在意識到民用領域的市場前景,我們未來將把傳統工業領域的專業產品加以改造,引入新興民用市場,爭取平衡發展。”

制圖:汪哲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4日 02 版)

(責編:吳西露、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