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種好“致富田” 玩轉“高精尖” 做足“綠文章”

韓震震

2020年04月27日08:4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不適宜種植水稻的高崗地,卻種出了全村最優質的水稻,每畝平均增收30%,這件“稀罕事”,讓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們意識到現代農業的重要性。

基於持續深化的農村改革,近年來,小崗村農業種植科學化、規模化、標准化快速推進,一二三產並駕齊驅﹔而“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奮勇爭先,正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的體現。4年來,安徽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立足自身優勢,銳意改革創新,種好“致富田”,玩轉“高精尖”,做足“綠文章”,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2019年夏,500畝示范田裡的水稻生機盎然。李希蒙攝

改革持續深化,打通“堵點”勇爭先

小崗村的這件“稀罕事”,起步於2017年底。當時,安徽省滁州市與北大荒集團合作,由該集團選派水利、農技人員,進駐小崗村開展現代農業示范,流轉了土地貧瘠、高低不平的500畝低產田,准備種植水稻。

“這地種什麼都不長,你們肯定干不贏。”種了一輩子地,就沒見這塊崗地種過水稻,一開始,小崗的村民們對於這個“示范”並不看好。

改革創新,就是要敢為人先,敢於打通“堵點”,破解“難點”。

從1978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包干”,到2012年在安徽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再到2016年啟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憑借著“敢為人先”的精神,小崗村一直走在農村改革的前列,不斷釋放發展活力。

“之前村民對現代農業認知不夠,我們引進北大荒的現代種植技術,就是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機械化、智慧化農業轉變。”小崗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兩個月時間,小崗村民們看著北大荒的技術人員開溝、鋪管、整地、調水,用生物有機肥平衡地力,當稻田逐漸成型,大家的思想轉變了,越來越多的小崗人,開始學習最新的現代化農業種植技術﹔而2019年10月的這件“稀罕事”,更是堅定了大家的信心——北大荒那500畝水稻賣出了高價,每畝平均增收30%。

好稻米,不愁賣。搶先出高價收購稻米的,是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這家2018年落戶小崗產業園的企業,對原材料質量要求很高,需要現代化、標准化、規模化的訂單農業,而持續深化改革的小崗村,已經具備發展訂單農業的基礎。

2019年底,小崗村10多個種糧大戶開始採用北大荒的技術開展農業生產。而村裡80%的高標准農田,也跟蒸谷米公司簽下協議,按要求開展規模化、標准化種植。

“小崗過去做不大做不強,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工業。我們要把工業鍛造成堅強引擎,通過延長產業鏈,倒逼土地集中,倒逼種植結構調整,把農村改革積蓄的動能釋放出來。”李錦柱介紹,目前產業園內,小崗盼盼食品項目、蒸谷米項目已經相繼投產,2019年又新簽約項目5個。

農村改革看小崗。為推動更多的鄉村高質量發展,4年來,安徽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截至目前,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60%以上,培育更多集體經濟強村﹔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千家萬戶加快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研究人員在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調試儀器。苗子健攝

創新“一子落”,高質量發展“滿盤活”

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是安徽的寶貴財富。進入新時代,安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滿盤棋”。

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的中科大先研院,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可謂“十年磨一劍”,2016年還是一個聯合實驗室,2018年成立產業化實體后,快速打開了市場。2019年,公司銷售額是1300多萬,2020年銷售額就有望破億元。

“通用處理器是信息產業的基礎部件,是電子設備的核心器件,龍芯主要就從事通用處理器的研發。”龍芯中科安徽公司負責人彭飛介紹,目前龍芯第三代處理器3A/B4000已經量產,芯片設計性能已經達到AMD高端水平。在構建世界上第三套信息化產業生態體系的過程中,圍繞龍芯已有1000多家企業、數萬名工程師參與進來,並形成較為完備的技術生態和產業生態。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類似龍芯中科的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安徽還有很多。

4年來,安徽深入實施科技攻堅,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努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2019年,安徽7位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全球率先達到48個量子比特的光與冷原子量子計算與模擬由中國科大實現﹔全國首塊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線﹔全國首次投產的自主研發動態隨機存儲芯片在合肥面世。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攻關的“托珠單抗+常規治療”抑制“炎症風暴”治療方案,入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在全國推廣。

在創新引領下,2019年,安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0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7%,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8%。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不斷顯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日益增強。

游客在金寨縣大灣村茶廠體驗炒制茶葉。韓震震攝

守住綠水青山,好生態變成“金飯碗”

高質量發展,要以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在安徽廣袤鄉村,好山水變成了新錢袋。

“今年五一,預計游客多,我們村干部都會到崗,協助疏導交通。”余靜,是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2015年來到村裡時,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偏僻貧困的小山村,有一天會成為旅游目的地。

曾經的大灣村,山路泥濘,房屋昏暗,村民除了種地就是外出打工。2016年起,當地干部群眾用好扶貧政策,依托青山綠水、紅色文化,山上種茶,家中迎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脫貧路。

今年36歲的劉輝鴻,如今在村裡打理一家民宿,雖然兩個孩子因為疫情還沒開學,但在家門口就業,她並沒有為帶孩子的事情煩心。

“我以前在北京一家民宿工作,大城市生活壓力大,孩子又要上學,負擔很重。”2017年春節前,劉輝鴻回到大灣村准備過年,在幫村裡招待游客時,跟余靜聊了起來。得知劉輝鴻的工作經歷,余靜勸她留在村裡發展。

當時,大灣扶貧移民安置點已經建好,村民陸續搬進新房,同時道路、停車場也在施工,這些看得到的變化,讓劉輝鴻和丈夫下決心留在家鄉發展。如今,兩人月收入有5000多元,雖然不如外面高,但家裡開銷低,生活舒適自在,還是讓她感覺很幸福。

像劉輝鴻一樣,近兩三年來,大灣村陸續有200多人留在家鄉創業就業。

2017年年底,大灣村茶廠建成后,引進龍頭企業入駐,採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不僅解決全村茶葉加工銷售難題,還通過品牌提升,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而隨著旅游硬件、軟件的完善,大灣村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2019年,大灣村申報國家4A級景區,並完成了景區質量評估。同年年底,大灣慢谷·幸福小鎮被列入安徽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產業的帶動下,2018年,大灣村順利實現“村出列”。2019年年底,貧困人口減至4戶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像大灣村一樣,著眼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高度統一,安徽全省都在探索實踐,實施《生態強省建設實施綱要》,完善河(湖)長制、林長制,建設美麗鄉村,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如今,綠色富皖、綠色惠民已成為江淮大地的共識,綠色也必將成為新時代安徽發展的亮麗底色。

(責編:蘇恆、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