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史上最嚴禁燒令”出台,秸稈會去哪?

2020年04月14日07:39  來源:合肥在線
 
原標題:“史上最嚴禁燒令”出台,秸稈會去哪?

日前,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下發通知:今年起,我省將對秸稈焚燒火點實施衛星全年全時段監測,省政府將秸稈禁燒工作列入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內容,這被稱為“安徽省史上最嚴秸稈禁燒令”。

隨著這一“最嚴禁燒令”的出台,秸稈的綜合利用再次成為關注的熱點,不讓燒的秸稈去哪呢?

近日,記者在探訪種植戶、能源和新材料企業、農村合作社等發現,秸稈通過綜合利用可以“變身”為肥料、飼料、燃料和新材料等,逐漸實現“變廢為寶”。今年,合肥還將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再發力,力爭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扶持。

種植大戶:

簽訂焚燒責任書 打碎還田成環保肥

不久前,楊林收到了一張禁燒秸稈的通知信,他是肥東縣古城鎮鬆王社區的種植大戶,和妻子袁修雲承包了300多畝土地發展蝦稻共養。過幾日,他們還要簽訂一份協議——合肥市於3月12日印發的《合肥市2020年秸稈禁燒工作方案》中提到“要與種植規模在50畝以上的糧油種植主體逐個簽訂秸稈禁燒責任書”。

“今年是第一次簽協議。”楊林告訴記者。他自2017年從事蝦稻共養,今年是第一次被要求簽訂秸稈禁燒的責任書。不過,楊林並不擔心,他家稻田裡產生的秸稈,從未露天燃燒過——一直都是打碎還田漚成農家肥。

楊林告訴記者,之所以一直堅持將秸稈打碎還田,是因為秸稈打碎后用水泡發可以形成自然的農家肥,而這種無污染的農家肥,是稻蝦共養田塊最安全的肥料。“養殖龍蝦的稻田不能使用化肥,否則龍蝦生長會受到影響。”楊林說。

能源項目:

秸稈氣化“變身”燃料 可用於發電

除了種植大戶自行處理秸稈外,一些企業也參與到秸稈利用的隊伍中。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對採購的秸稈進行氣化,形成可燃的氣體,用來發電、燃燒鍋爐等。

“這些秸稈被收購后,根據客戶需要提供相應的能源。”該公司的採購部負責人胡鵬稱,利用秸稈等原料為客戶提供發電、燒鍋爐、熱解制油等系統。

去年,該公司大約採購40萬噸秸稈。“從2008年公司成立到現在,秸稈的採購量一直在增加。”胡鵬說,目前,該公司在肥西的氣化車間約有4000平方米,並不能完全滿足需求。“公司一直有擴大規模的打算,目前正在籌備中。”胡鵬表示。

在秸稈綜合利用上,除了企業和農戶的參與,政府也興建了一些項目。肥東縣2018年建成陳集鎮秸稈沼氣集中供氣民生工程項目,利用秸稈發酵產生的沼氣通過管道輸送進農戶家,目前該工程為100多戶農戶提供能源。2019年肥東縣又在八斗鎮大張社區建成了一個固化成型燃料生產點,將秸稈固化成型供給火力發電廠。

牧業企業:

秸稈變飼料 添補飼料供應不足

將秸稈用作飼料是秸稈利用的另一種形式。現代牧業(合肥)有限公司在肥東縣白龍鎮有一處奶牛養殖點,該養殖點主要收購青儲(新鮮秸稈),因而周邊農戶會把快成熟的小麥和玉米秸稈打碎提供給養殖點。

“去年我們收購了11萬多噸青儲,合肥地區的青儲量約佔三分之一。”現代牧業(合肥)有限公司的飼料採購負責人祁長東告訴記者。今年,該公司對青儲的需求量加大,祁長東計劃今年採購14萬噸青儲——受疫情影響,奶牛所需的一部分飼料在供應上出現困難,該公司打算改變飼料配比,增加青儲的佔比。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在合肥的採購量。”祁長東說。隨著合肥土地規模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涌現,該公司將會加大與種植大戶的合作,就近採購青儲。

新材料公司:

秸稈變生態餐具原料 產品遠銷國外

走進長豐縣羅塘鄉工業聚集區的安徽綠之態秸稈制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生產車間內一片繁忙:車間人員將磨成顆粒的秸稈進行原料處理,在一條條流水線上,原料經過高溫成型、精密研磨、質檢等工藝流程后,一件件環保餐具制作完成,等待包裝出廠。

在該公司副總經理潘楊笠眼裡,秸稈就是“寶貝”,可以變成一件件天然植物纖維環保硬質餐具。

“用秸稈制成的餐具,富天然米糠營養素,不含任何有害化學物質、重金屬、塑化劑等,而且比普通餐具更耐高溫,不易碎,即便是破碎了,邊角也不鋒利。”說起這種餐具的優點,潘楊笠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而且這種餐具的原料是天然生物,可再生,可降解,埋於土下6個月后可降解,不會造成污染。

“秸稈本身是農業廢棄物,如果在田間焚燒不僅浪費資源,還污染環境。如今可以生產成純天然的餐具,實現農民的再次創收,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實際利益。”潘楊笠說,目前,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及市場開發,該公司產品遠銷歐洲、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得到國內外市場認可與接受。

除了做成餐具,秸稈還有其他“大用途”。潘楊笠介紹,該公司正在深做秸稈“文章”,與中科大、合工大等名校合作進行產品研發,不斷提高產品性能並開發新型天然植物纖維產品,提高秸稈等天然植物纖維材料的利用率。“我們與白色家電企業合作,准備生產家電配件,此外還可以運用於建筑材料、工業包裝材料、汽車配件等方面。”潘楊笠說。

市農業農村局:

今年爭取達92%利用率

根據合肥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2019年,合肥市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809.1萬畝,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約348.26萬噸,其中可收集資源量達258.52萬噸。

這麼多秸稈,到底去了哪裡?

“2019年,全市共利用農作物秸稈236.7萬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6%。秸稈還田利用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渠道,2019年秸稈還田利用量達143.1萬噸。”合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還田利用在秸稈綜合利用量上佔比超60%。

當然,眾多企業也參與了秸稈的收儲利用。“目前合肥市農作物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有40多家。”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合肥市布局了3座秸稈電廠,已有2座建成運行,還有1座正在建設中。根據規劃,3座秸稈電廠收集半徑覆蓋5縣(市)大部分鄉鎮,年利用秸稈能力達45萬噸,佔全市可收集量的15%。

“今年,合肥將力爭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上述負責人稱。今年,合肥除了將建立健全還田利用、收儲運銷、產業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撐體系外,還將認真落實優惠和獎補政策,做好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扶持。

政策支持:

基料化利用秸稈 企業獲60多萬獎補

記者了解到,秸稈還能做手工藝術品、衛生紙、稻殼水泥混凝土、保溫磚……通過綜合利用,實現秸稈的自身價值,更重要的是農業良性循環發展的新模式得到了推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與此同時,當前合肥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也有扶持政策。比如,2018年,肥東玉成菌業專業合作社因為基料化利用秸稈獲得了60多萬元的獎補。

業內建議:

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秸稈利用方案

作為一家從事再生能源開發的企業,安徽烽火再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永華帶領團隊長期投入到秸稈的綜合利用。

劉永華說,政府為了保護環境,加大了宣傳與監察的力度,禁止農民燒秸稈。但問題是農民的秸稈不燒又能做什麼呢?

“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生物秸稈利用模式——‘秸稈換顆粒’。”劉永華說,企業主要負責秸稈的收集與顆粒加工,農民隻要將散落在田間的秸稈送到企業辦的顆粒加工廠,就可以按“三斤換一斤”的比例換成可以燃燒的生物質顆粒燃料。

劉永華說,經過五六年的推廣,目前這一秸稈利用模式已在蚌埠、宿州及皖北等得到運用。農戶利用生物質顆粒燃料解決了家裡燒水、做飯的燃料問題,不少農民嘗到了甜頭,積極性較高。

“但畢竟一家家農戶推廣消耗的秸稈有限,我們下一步准備與發電廠合作,不僅可以實現秸稈的能量再利用,也可以消化掉更多的秸稈。”劉永華說。

劉永華有著多年從事秸稈綜合利用的經驗,他提出秸稈的綜合利用應該再“細化”的建議。他說,秸稈包括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等農作物,應根據秸稈的不同種類和特點,在利用方面更加細化,更有針對性,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比如,一個地區的水稻秸稈已經實現了綜合利用,那麼在制定方案時,就要考慮到底是哪種秸稈還沒有消化掉,再提出針對性方案,是適合做燃料,還是適合做肥料?”劉永華說。(陳文彬 記者 蔣瑜香 趙佩娟)

(責編:關飛、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