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區:“兩應”黨建提升城市“溫度”

苗子健

2020年01月07日18:3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發生在合肥市包河區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包河區緊扣“兩應”黨建主線,扎實推進“三抓一增強”即“抓黨建、抓服務、抓治理,增強政治功能”工程,推動城市基層黨建高質量發展,在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的同時,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

實施紅色領航 構建和美社區

去年一次晚飯后,包河區太湖新村小區的獨居老人鄭宏英突然感到臉部麻木,嘴巴和舌頭活動不自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異樣,鄭紅英拿起手機,撥通了社區志願者阮懷珍的電話。幾分鐘后,阮懷珍趕到,查看情況后她懷疑老人的症狀類似中風前兆,一邊聯系鄭紅英的女兒,一邊緊急將老人送到醫院治療。由於治療及時,現在鄭紅英已經康復。

今年74歲的黨員阮懷珍是個熱心腸,一直跟街坊鄰居都很熟悉。“退休之后,我覺得自己身體還可以,就報名加入了小區志願服務隊,發揮一點余熱。”阮懷珍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每周都要對全小區的老人進行一次上門走訪,志願服務隊成員對小區孤寡、殘疾老人更是做到24小時隨叫隨到的照顧。

近年來,合肥包河區大力實施“紅色領航”工程,在社區建立黨委,小區建立黨支部,樓棟建立黨小組,黨員家庭確立中心戶和示范戶,建立小區黨支部工作群、樓棟微信群,常態化開展黨的聲音傳播到家、家庭糾紛調解到家、生活困難慰問到家等“八個到家”,把服務送到居民家中。同時,黨組織引導居民走出家門,融入集體,共同制定居民公約,開展文明倡議,居民黨員骨干聯合轄區群眾開展平安巡邏、巡查,衛生治理等活動,共建“一個家”,織密“一張網”,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

釋放體制活力 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有著近16萬的常住人口,人口類型復雜、群眾訴求多樣、拆遷安置任務繁重。在以前,基層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壓力大、任務重﹔老的“七站八所”農村管理架構設置導致部門間忙閑不均﹔受編制資源所限,多年未招錄在編人員,編外聘用人員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

2019年6月,包河區正式出台印發《包河區關於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全面鋪開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工作,推進全區13個街道(大社區)聚焦“明責、賦權、增能、減負”,按照“一辦七部兩中心”的模式,規范優化街道機構設置,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

大部制改革后,常青街道將原有的26個部門整合設置為10個大部門。“以街道城市管理部為例,整合了原來街道文明創建、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物業管理等工作,能有效避免以往‘各管一塊’造成的分工不清、推諉扯皮等現象。”常青街道負責人介紹,過去配合、參與的工作變成了“大部門”的本職工作,實現了“一個哨子吹到底,一支隊伍管到邊”,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結合大部制改革,針對城市管理“條”上管得著看不見、“塊”上看得見管不著的問題,包河區還建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大共治”平台,由社區黨組織牽頭,以城管、公安為骨干、生態環保等行政執法力量和社區工作站人員為輔助,實現綜合執法、綜合治理。

加強基層黨建,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群眾。通過黨建引領,包河區形成了70%問題靠服務解決、20%問題靠管理解決、10%問題靠綜合執法解決的“721”基層治理新路子。

(責編:徐文兵、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