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帶來繁榮,也為前行的腳步指引方向。
回首過往,淮北於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走上以煤炭為代表的工業之路。立足當下,淮北同屬“長三角城市群”“淮海經濟區”,肩負著推動皖北“兩個加快”關鍵一極的重任,正走在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上。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如何實現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和新興產業“加速跑”?日前,淮北市委書記覃衛國表示,“近年來,淮北堅持‘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理念,全力構建‘五群十鏈’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省黨代會確定的支持淮北‘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定位,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風起相城,在一條條生產線上,在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建設現場,產業轉型“蝶變”的新動能、新活力、新思路不斷涌現,淮北這座老工業城市正在打開更多發展新路徑。
自建市以來,淮北累計生產原煤11.5億噸、發電數千億度,其中外送電量近三分之二,有效服務“皖電東送”大局,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資源是老工業城市發展的根本依托,隨著近年來煤炭資源瀕臨枯竭,新舊發展動能銜接不暢、經濟增長后勁不足等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這是淮北亟需破解的課題。
前不久,淮北臨渙化工園區啟動擴區建設獲批同意,迎來“擴”步前行。
作為淮北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和全國重要新型能源綜合基地的重要平台,近年來該園區全力招引優質化工項目,促進高端精細化工原料、高端醫藥農藥中間體、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集聚發展,建設華東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工園區,呈現不斷拔節生長的勢頭。
南湖之畔,碧水藍天,微風習習。遠處的青山勾勒出綿延的城市天際線,來往的人群和車輛,交織著淮北市這座生態之城、人文之城、發展之城、幸福之城。
作為安徽老工業城市,近年來淮北市聚焦省黨代會賦予的“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發展定位,以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五宜”幸福城市為總抓手、總牽引,讓老工業基地持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城市與建筑曾被認為是永恆的存在,這一認知正不斷被打破。
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許多城市正經歷著局部區域功能調整,由此產生諸多體量較大的空置建筑與土地。這些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已被認知,要尋覓合適的永久再生規劃,須慎之又慎。但若長期失能,則很可能就此破敗荒蕪。
綠金湖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採煤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2022年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基地、陶鋁新材料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基地產值分別增長20%、9%,增幅分別居安徽省級戰新產業基地第4位、第19位……這是曾經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老工業城市——安徽省淮北市在探索轉型升級路徑中交出的答卷。
朔西湖位於安徽淮北市杜集區,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朔裡煤礦開採,導致土地不斷沉陷,逐步形成的14500畝的採煤沉陷區。
近年來,杜集區組織實施了朔西湖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系列項目,有效破解資金、治理、群眾安置三大難題,全面彰顯經濟、社會、生態三重效益。
金秋時節,漫步在淮北市烈山區的村庄田間、路邊水畔,滿眼望去皆是美景,整潔平坦的道路,碧波蕩漾的河湖,井然有序的院落······從曾經的“煤城”到現在的“綠城”,淮北如何在探索發展中實現了城市華麗轉身?